按照省、市對惠民補貼“一卡(折)通”兌付方式改革工作的統一安排,作為全市的改革試點縣區,安塞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認真調查研究,充分借鑒先進經驗,全面推行了惠民補貼資金兌付改革工作,有效規范了惠民補貼發放秩序,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一是集中信息采集,夯實工作基礎。惠民補貼“一卡通”兌付改革工作啟動以后,首先,在全區范圍內對所有的農戶進行了信息采集,按照戶口本、身份證、一折通三合一的標準模式進行集中復印采集,確保基礎信息真實準確,為后續的補貼發放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對所有采集到基礎信息,由基層財政所負責,全部錄入了“陜西省惠民補貼‘一卡(折)通’兌付系統”,累計錄入惠民補貼信息4萬余條,實現全區農戶惠民補貼電子信息全覆蓋,同時,對所有紙質檔案資料全部由各鄉鎮財政所按照村、組分類整理歸檔,用于備查和變更登記。
二是嚴格工作程序,促進工作落實。在各項惠民補貼發放過程中,嚴格執行“三榜公示”制度。即鎮(街)根據補貼發放要求,初步確定補貼對象,然后在全鎮范圍內進行“一榜公示”,充分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補貼對象真實可靠。在鎮街經公示初步確定補貼對象后,集中報送農業、林業、民政等行業主管部門,由各行業主管部門對鎮街報送的補貼數據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后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二榜公示”,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對補貼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行業主管部門對補貼數據進行審核公示后,對補貼數據信息集中報送財政部門,財政部門對數據匯總核對無誤后,對補貼資金實行封閉式直通車發放,發放完成后,由各財政所對最終的發放結果進行“三榜公示”,確保各項補貼發放經得起檢驗。
三是創新工作方法,放大補貼效應。首先,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成立惠民補貼支付中心,實行一廳式窗口服務,專門負責各項補貼發放,督促各項目單位和財政所及時錄入惠民補貼數據和信息公示,糾正發放錯誤信息,僅2016年集中發放40余項惠民補貼資金2.34億元,有效杜絕了惠民補貼資金被擠占挪用,確保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補貼政策不折不扣的予以兌現落實。其次,進一步擴大集中發放范圍,將石油征占用地和部分農業項目中到戶兌付資金也全部納入“一折通”發放,在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能的同時,倒逼涉農資金使用更加規范完善,有效化解了涉農資金使用分配過程中信訪案件多發的矛盾和問題。第三,積極開展“一折通”抵押惠民貸款,放大補貼資金效應,切實緩解了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