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異地搬遷,做大盛水的“盆”。科學劃分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和合格水源地,積極參與制定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方案,加快推進峽口鎮大巒口村人口遷移工程,全力打造峽口水庫和白水坑水庫“無人區”。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9億元,共完成異地搬遷9054戶,安置30011人,通過抓源頭控制,提升生態涵養。
二是生態補償,提升涵水的“質”。根據全市19個鄉鎮按經濟型、復合型和生態型三類的劃分,對碗窯、峽口、白水坑三大水庫集雨區所在的鄉鎮進行生態補償,2016年,市財政共投入1200余萬元,用于生態公益林建設。同時,加大水質監測建設,投入資金476萬元對2個鄉鎮、峽口水庫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站及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水質的PH值、溶解氧、電導率、濁度等相關指標。
三是盤活資源,發揮護水的“益”。強化扶持引導,盤活水源山區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水源山區山多、地多、純天然等特點,積極發展獼猴桃、茶葉、漁業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美麗生態山園,促進“水植聯姻”“水養聯姻”。2016年,全市種植特色優勢產業獼猴桃2.3萬畝,產值4.1億元,茶園面積5萬多畝,產值8670萬元。636個山塘水庫實施潔水養殖漁業,規模達4.7萬畝,產值2.8億元,有效保障農民在“護水”后的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