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強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新局面。按照這一要求,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四個著力點、實現四個轉變,確保新時期全省農業綜合開發事業健康發展。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中心任務,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進一步調整工作思路,優化開發布局。發揮在支持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優勢,以總結兩類項目相結合和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經驗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發展為引領,找準農業產業鏈的短板,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具體措施,進一步優化產業扶持布局,推動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流通服務業優化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全省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二、抓好四個著力點
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堅持把資金主要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力量加大推進力度,不斷鞏固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規劃(2013-2020年)》如期完成。在保障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健全管護監督機制,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著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大力扶持帶動力強、示范引領作用突出的涉農企業和運作規范、組織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對條件成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試點扶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探索構建全面協調高效的支持體系,建立適合不同區域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模式和具體路徑。大力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引入到適度規模經營的軌道中來,支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協調發展。
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要堅持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切實加大項目區生態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動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按照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把節水高效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標準,控制地下水超采,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積極支持生態脆弱、資源過度開發的項目區治理污染、恢復植被、涵養生態。把完善科技支撐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支撐點,大力推廣良種、良技、良法,完善科技推廣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
著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把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資金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發工作的重大任務來抓。要主動施策、積極作為,在扶貧規劃的總體布局中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自身優勢和多年來積累的項目管理、資金管理經驗,著力加強貧困鄉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著力培育和發展壯大貧困鄉村具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著力推進貧困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做好農業綜合開發與扶貧攻堅有機結合這篇大文章,為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三、實現四個轉變
由單純開發追求產量向提高產量與提高質量并重轉變。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既要在保障農產品數量上作努力,更要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效益上下功夫,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由單一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向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農業綜合開發要充分發揮在支持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在總結兩類項目相結合和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經驗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發展為引領,找準農業產業鏈的短板,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具體措施,重點支持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和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由基數法配置資源向優化開發布局,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開發成效,促進可持續發展轉變。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開發條件,因地制宜,優化開發布局,打破以往以上年基數分配資金的傳統做法,實現由基數法配置資源到優化開發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能夠永續利用的區域實行重點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復潛力、能夠達到生態平衡和環境再生的區域實行保護性開發,以生態綜合治理和保護為主,適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生態比較脆弱的區域實行限制開發,以生態環境恢復為主。
管理重心由項目審批向加強監管和優化服務并重轉變。根據“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指導思想,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為總綱,建立簡政放權之后的資金和項目管理新機制,進一步明確各級管理責任,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相結合、綜合檢查和專項檢查相配合的監督檢查機制;扎實推進和完善績效管理,科學運用績效評價結果,建立獎優罰劣的激勵約束機制;嚴肅查處違規違紀問題,加大問責和追究力度,不斷提升農發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把管理重心由項目審批向加強監管和優化服務并重轉變,樹立項目未上服務先行的管理理念,幫助項目單位完善財務管理、內部制度建設,確保農發資金用的合理、合法,花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