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揮資本撬動作用,有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主要采取“市農整辦牽頭抓總、各鎮(街)具體實施、國有平臺公司保障資金、市財政補助返還”運作機制。項目啟動以來,負責資金保障的國有平臺公司一直面臨銀行貸款期限短、利率高和財政補助速度慢、不可控等困境。省農發基金投資項目后,發揮資本撬動作用,促成浦發銀行5億元低息配套貸款,形成“農發基金股權投資+銀行低息配套貸款+財政資金滾動補助”的運作格局,有效緩解項目融資壓力,優化資金來源結構,減少項目運作成本,降低資金鏈風險。截至目前,5個批次54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5億元(其中使用農發基金約2.5億元、財政補助資金2.1億元),與原有項目貸款利率相比,每年至少降低項目運作成本1000萬元以上。同時,后續通過農發基金1︰20的杠桿作用,將基本消除今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資金持續投入壓力。
二、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有效提高集約用地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臨安市每年農用地轉用指標需求為3000—4000畝,而省政府每年下達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僅1000余畝,遠不能滿足臨安市的城鄉建設用地需求。近五年來,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盤活了大量的農村存量宅基地,提高農村用地的節約集約水平,探索出一條城鄉土地集約利用的路子。截至目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累計獲得建設用地指標3704.2畝,完成耕地復墾2191.3畝,歸還增減掛鉤指標2149畝,年均解決建設用地指標近740畝。這些用地指標的獲取,有效緩解用地壓力,重點保障了青山湖科技城、濱江小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研究院、臨安中學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較好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互補、協調發展。
三、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顯著改善農村整體面貌
臨安市地域面積大,部分偏遠山村、零星居民一直未能列入新農村建設規劃。近年來,臨安市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與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等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及“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有機結合,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的調劑掛鉤指標獲取大量新農村建設資金,促進農村住宅拆舊建新,推動農村道路硬化、庭院美化、路燈亮化及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并為項目的后續養護和維護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改善農村整體面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54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扣除安置用地外,剩余調劑掛鉤指標達3475.2畝,按每畝30萬元回購價計算,可為農村籌措建設資金超過10億元。
四、實現農民集中安置,探索拓展農民進城途徑
近年來,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搬遷安置為切入點,統籌推進下山移民、庫區移民、地質災害點移民、危舊房移民等工作。目前,已建成農村集中安置區17個、在建集中安置區7個,已完成農戶搬遷安置1026戶(其中安置青山湖綜保工程庫區移民352戶、地質災害點移民168戶、危舊房移民300余戶),較好地改善了移民居住環境,并解決部分農村居住點的安全隱患問題。同時,在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過程中,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農民進城安家落戶。比如,錦南街道橫嶺村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所涉及的94戶搬遷安置農戶中,43戶已轉化為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