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廈門市2017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至2017年6月底,島內思明、湖里兩區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廈門全面開啟“垃圾分類”時代。為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貫徹落實廈門市關于垃圾分類的工作要求,多年來,廈門市財政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在垃圾的收集、運輸、轉運、處理等多個環節予以支持保障,為廈門市順利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積極落實政策支持。2012年,廈門市財政局聯合市商務局出臺實施《廈門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采用直接補貼方式,支持廈門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和垃圾減量化、資源化。2014年開始,廈門市在思明、湖里、集美等島內外19個小區(社區)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市、區財政從清潔樓改造、運輸車輛配套、終端分類處理入手,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打造垃圾全程分類收運、處理體系。
二是完善末端處理設施。2013年以來,市財政已累計投入近13億元,主要用于推動廈門市建成一批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分類處理廠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等環衛基礎設施,今年還計劃推進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二期建設,并建成1座工業廢物綜合處置中心、2座大件垃圾處理廠。這些項目的建成和投用,將有力提升廈門市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能力,此外,廈門市財政每年還安排2億多元,為垃圾處理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三是加強宣傳經費保障。發動居民積極配合是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性環節。2016年起三年內,廈門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垃圾分類知識培訓、宣傳工作、教材編寫等支出,通過普及相關知識和實踐進程,全方位宣傳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此外,還計劃通過聘請志愿者、退休熱心人士等擔任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廈門市財政給予一定的補助,通過宣傳和監督,引導市民和社會各界自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