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也要下調科技公司上市門檻了。
10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上任后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為提升融資平臺國際化,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同時構思活化GEM(前稱創業板),為中小型及初創企業提供更有效融資平臺。
李家超表示,中國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也是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金融服務業亦是香港最大支柱產業,占本地生產總值超過五分之一,香港方面將采取多種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的競爭力。舉措除上述修改主板上市規則外,還包括強化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優勢、加強互聯互通、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強化資產和風險管理、不斷提升金融科技競爭力等方面。
(相關資料圖)
同日,港交所刊發有關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的咨詢文件,建議設立新渠道,讓特專科技公司可于香港交易所上市,并就此征詢公眾意見(公眾咨詢期將于2022年12月18日結束)。
根據港交所文件,新規則將適用于五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咨詢文件的主要建議包括4方面:一,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二,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三,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于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占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四,未商業化公司的額外規定:申請人須證明及于上市文件中披露達至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有充足的營運資金(包括預期首次公開招股所得款項),足可應付未來至少12個月所需開支(須主要包括一般、行政及營運開支以及研發開支)的至少125%。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連接資本與機遇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戰略,為此我們致力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全球創新產業公司首選上市地點的地位。新建議將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種類,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可進入這個具備深度和流動性的國際市場,同時也為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
歐冠升說:“正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后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我們預期這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后,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五個前沿行業(例如綠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在建議制度下,特專科技公司將分為已商業化公司2及未商業化公司3兩大類,其中未商業化公司因為風險較高,規定也較為嚴格。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在制定有關建議時,我們考慮了特專科技公司的特點,特別是科技在有關公司業務上扮演了獨特的角色,以及相對于其他上市申請人,這些公司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我們相信建議中的規定可在各方面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既能維持市場質素,亦能建立具商業可行性的新上市章節,配合新一代領先企業的集資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在10月19日還發布三季度財報。財報中表示,2022年第三季香港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回暖,期內共有29只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535億元,是2022年上半年集資額的兩倍多;2022年首三季合計新股總數共56只,集資額共7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