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財富管理,離真正的財富管理機構還有很遠的距離。”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坦言,招行的理財業務能力、優勢主要體現在渠道方面,不是體現在投研和資產配置方面。數據顯示,2021年招商銀行代銷理財收入62.92億元,同比增長53.69%,在財富管理收入構成中的增速最快。
然而,招商銀行理財業務高速增長背后潛藏隱憂。銀保監會信息顯示,2021年該行理財業務投訴量居股份行榜首,去年該行還曾收到7000余萬元巨額罰單,多項違法違規事實涉及理財業務。
近日,更有消費者實名舉報在招商銀行西安分行辦理理財產品時,遭到該行客戶經理欺騙,購買的理財產品變為保險。消費者馬麗在舉報視頻中稱,2016年其在招商銀行西安分行辦理理財業務,但客戶經理卻為其購買了太平洋人壽保險,稱每年交60萬元,交夠5年,每年可獲得收益15萬元。客戶經理還告知其在有周轉需要時這筆理財資金隨時可以取出。
但后期這款產品的年收益下降至5萬元左右,贖回條件也變更為需要馬麗8歲的兒子70歲后才可以拿回本金。馬麗認為招商銀行方面存在欺騙消費者的情況。
就消費者舉報事件,記者電話聯系了招商銀行西安分行進行求證。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確有收到客戶馬麗的投訴,但其所描述的情況和實際是不符的,并對“理財變保險”、“年收益下降”等情況進行了簡單的說明。對方稱,對于該糾紛的具體情況及最新進展,稍后將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和記者聯系,對該事件的詳細情況進行回復。不過,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回復電話。
招行理財業務遭消費者實名舉報
官網信息顯示,招商銀行西安分行成立于1996年9月,是招商銀行在西北地區設立較早的一級分行,也是首批進駐陜西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截至2022年2月底,招商銀行在陜共計設立71家分支機構(含社區支行),覆蓋西安、榆林、咸陽、寶雞,其中西安同城網點(含分行營業部、社區/小微)56家,異地機構(二級分行、異地直屬支行)15家;自營存款余額超1700億元,自營貸款余額超1100億元;各類個人客戶達600萬,公司客戶突破6.8萬戶。
近日一名自稱是招商銀行西安分行的用戶對該行進行了實名舉報,稱該行客戶經理在為其辦理理財產品時,存在代辦、欺騙等違規行為。相關舉報視頻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
據梳理,視頻中,自稱馬麗的網友認為招商銀行西安分行的理財經理主要存在三大欺騙消費者的問題。第一,馬麗稱,2016年其在招商銀行西安分行辦理理財產品,但被客戶經理欺騙購買了太平洋人壽保險,期限為5年,每年交60萬元,即馬麗在西安分行購買的理財金額為300萬元。
馬麗之所以認為自己是在客戶經理欺騙下購買了保險,是因為在辦理業務期間,客戶經理指導其勾選了保險已閱條款,產品說明和壽保提示,并令其抄寫了一行字。但當時馬麗未看到合同,保單上馬麗的個人信息、投保人、被保險人、身故受益者等信息也都是由理財經理代為填寫。馬麗指出,其中不少信息存在錯誤,如自己的職業被寫為“內勤”,收入“500萬”,家庭收入“600萬”等。“我是離異單身,家里只有一個未成年的兒子。家庭收入600萬也就是說我8歲的兒子的收入達到100萬元,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馬麗在視頻中稱。
第二,理財經理在辦理時告知其每年可獲得收益15萬元。但馬麗表示,這款產品后來的年收益變成只有5萬元左右。
第三,業務辦理時,馬麗被告知理財金額在需要資金周轉時隨時可以取出。但馬麗表示,后來發現想要取出這筆錢,需要其8歲的兒子70歲后才可以拿回本金。
馬麗稱,就上述情況已多次向招商銀行相關領導反映,但未得到回復。去年她曾向監管機構反映也未得到解決。多方推諉的情況讓馬麗感到無奈,因此選擇在網絡平臺上實名舉報。
就上述舉報事件,記者電話聯系了招商銀行西安分行進行求證。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確有收到客戶馬麗的投訴,但其所述的內容是“不屬實”的。
招行西安分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客戶馬麗所描述的情況和實際是不符的。“馬麗稱自己并不知曉購買的是保險產品,也不知曉年限和收益情況,但實際情況是,近年來馬麗一直在領取分紅。并且期間有過一次姓名的變更,變更的時候需要本人提出申請,遞交書面材料,并由本人簽字。所以在產品的購買和后續持有過程中,客戶(對于產品的情況)是清楚的。”該工作人員表示,并稱“保險類理財產品是有回訪的,回訪的信息也有相應的記錄。”
招行西安分行工作人員稱,在接到投訴后,一直在和客戶進行溝通。對于事件的具體情況和最新處理進展,對方表示,稍后將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和記者對接聯系。不過,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回復。
去年理財業務投訴量居股份行榜首
就客戶馬麗是反映的情況,記者咨詢了理財、保險行業人士。多名受訪者表示,類似“理財變保險”、“年收益下降”類投訴近年來較為常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在展業時存在不完全合規的情況,另一方面金融消費者對于產品沒有完全理解,僅僅是沖著“高收益”盲目購買。
一家壽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向記者表示,從上述消費者的描述來看,其購買的應是“萬能險”。這類產品最常見的形式是“快返型年金險+萬能賬戶二次增值”。即用戶交的錢進入了一個萬能賬戶,類似于“余額寶”一樣的貨幣型基金理財賬戶。這個賬戶產生的收益由保險公司的投資機構根據市場利率環境和投資情況,靈活地進行動態調整,以復利計息結算。
“這類產品的結算利率是浮動的,以前結算利率很多是5%以上,現在降低到了3.5%-5.0%不等,但還是高于保底利率的。為了吸引用戶,業務員在銷售的時候會根據歷史行情夸大收益,但是對未來可能會動態下浮的風險避而不談。因此產品購買時利率較高,運行幾年后利率下調的情況較為普遍。”該保險代理人表示。
此外,據介紹,這類理財類保險產品的流動性較差。“如果是身故和全殘,可以拿回來本金。如果不是,那就只能拿每年的收益部分。”
該保險代理人指出,部分消費者可能只是聽說這類產品“利息高”就盲目購買,但實際上這跟銀行的利息根本不是一回事。“要想避免出現這種糾紛,就要求業務員嚴格按照要求銷售,比如不能跟客戶說本金、利息,年金就是年金,保費就是保費。”
“每年交60萬元,每年可獲得收益15萬元,這個收益高的離譜,甚至比p2p還高。是很少見的。那么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就要看清楚是否存在各種限制條款。”一名公募基金經理人向記者表示。
從視頻信息可以看到,消費者馬麗對招商銀行進行舉報投訴的原因之一,也是年收益下滑。對此,招行西安分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該產品不屬于固收理財,所以收益不是固定的,這個在產品銷售時也已經說明清楚。”
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金融風險識別意識,增強金融素養,是監管層近年來多次提及的工作內容。“一直以來,銀保監會十分重視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提高重點群體的風險防范意識,壓實金融機構的主體責任,在暢通事后維權渠道的同時強化事前風險教育,不斷提高金融服務人民群眾的廣度與深度。”今年3月15日,銀保監會辦公廳新聞宣傳處處長毛竹青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會上,銀保監會消保局局長郭武平披露,2021年,銀保監會全系統共接聽消費者來電249萬通,處理消費者投訴51萬件,指導各地糾紛調解機構成功化解糾紛11.47萬件。
記者注意到,近日銀保監會發布的2021年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招商銀行去年收到了617件理財類業務投訴,在股份行理財類業務投訴排行榜中居首位。具體來看,202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該行分別收到136件 、153件、164件、164件投訴。
去年,招商銀行還曾因理財業務違規收到巨額罰單。銀保監會2021年的5月21日發布的處罰通告顯示,該行因存在27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7170萬元。其中14項涉及理財業務。包括為非保本理財產品出具保本承諾;理財產品之間風險隔離不到位;理財資金池化運作;利用理財產品準備金調節收益;違規變相降低理財產品銷售門檻等等。
郭武平表示,今年將繼續加強消費者宣傳教育。保護好金融消費者權益,從供給側看,要壓實金融機構的責任,實現“賣者盡責”。從需求側看,就是要加強消費者宣傳教育,提高金融素養,力爭做到“買者自負”。
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我們的財富管理,離真正的財富管理機構還有很遠的距離。”田惠宇坦言,招行的能力、優勢主要體現在渠道方面,不是體現在投研和資產配置方面。“招行朝大財富管理3.0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