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6月18日,銀保監會公布了5月末相關金融數據。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前5個月實現凈利潤8555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資本充足率為13.6%,流動性覆蓋率為125%,不良貸款余額為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撥備覆蓋率為183%。
據悉,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結構持續優化,增加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同時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壓縮通道業務,縮短融資鏈條。截至5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為250萬億元,同比增長7.2%,本外幣貸款為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2%,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同比增長14.2%。
但與一季度相比,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了0.13萬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0.15%,撥備覆蓋率下降8.28%。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銀行機構運行穩健,風險可控。經過綜合治理,銀行業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等不規范行為得到初步遏制。目前商業銀行整體貸款質量和經營效益穩定,風險抵補能力和流動性儲備充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宏觀經濟仍然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拐點還沒有到來。“一方面,宏觀經濟指標數據也有走弱現象,且中美貿易摩擦也會帶來一些影響。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鼓勵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暴露,讓資產質量更加真實。”
董希淼認為,不良貸款消耗撥備,覆蓋率下降屬于正常現象,目前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還是處于較高的水平。
同樣,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也認為,不良數據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行業資產質量的惡化,它只是對顯性不良的進一步確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一季度末有所提升,一方面可能與商業銀行的核銷力度有關,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關于不良認定標準趨嚴,帶來不良貸款余額規模的增長。從不良率的前瞻性指標來看,逾期貸款和關注類貸款等先行指標持續好轉對資產質量改善形成支撐,所以資產質量實際上是正在穩中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