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傅蘇穎
針對19日上證綜指下跌3.78%,央行行長易綱當日回應稱,人民銀行始終高度重視外部沖擊的影響,我們將前瞻性地做好相關政策儲備,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厚生智庫研究員趙亞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在中國股市出現波動后央行行長出面發表言論很罕見,但在西方國家卻很常見。中國股民習慣認為股市的事都應該歸證監會管,但實際上決定股市漲跌的主要是貨幣供應和國家經濟政策,所以在西方股市出現較大波動后經常是由央行行長或財政部部長出面講話來穩定人心。
趙亞赟表示,目前的股市下跌雖然誘因是美國對華貿易戰,但股民恐慌的根源是去杠桿引起的資金流動性減少。這時候央行行長出面聲明會“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就非常及時且有必要。事實上,自6月份以來,央行不斷通過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來釋放流動性,年初還曾降準。央行行長的講話,表明了央行乃至政府的態度,即不會為了去杠桿而導致市場崩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嚴控金融風險,始終是央行的主要任務。投資者大可不必為流動性匱乏而導致股市崩盤甚至大批上市公司倒閉而擔心。
從中國經濟基本面來看,中國銀行(3.730,-0.03,-0.80%)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體平穩向好,但在二季度也出現了邊際走弱的新態勢,投資消費同步回落。重要原因是嚴監管背景下社會融資出現了較強收縮,對經濟平穩增長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今年前5個月,社會融資增量為7.9萬億元,比2017年同期少增3.3萬億元,這是少有的現象。
展望下半年,李佩珈預計,未來貨幣政策操作將真正回歸穩健中性。今年上半年,我國雖然出臺了降準政策,但貨幣供給卻并沒有明顯同步回升,前5個月,M2同比增長8.3%,比2017年末僅提高了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央行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從市場中“抽水”。截至6月15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為凈回籠資金3900億元。未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加大貨幣投放應是大概率事件。
趙亞赟認為,既要去杠桿,又要防止出現金融危機,央行的選擇并不多。6月份是納稅和還貸大月,流動性會吃緊,所以央行會大量釋放流動性,嚴控金融風險。由于貿易戰等原因,很多企業奉行現金為王的政策,市場資金壓力會非常大,央行近期的貨幣政策應該會比前幾個月更加偏寬松,不排除再次降準。
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將更多進入A股
■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年來,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已從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例也從2007年的約10%下降到去年的1.3%,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不斷增強。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6月19日,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