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2018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過渡期結束,新的補貼標準開始實施,而且補貼標準下降幅度是相當大的,以10米純電動大客車為例,12日啟動的新補貼標準下降幅度已經達到40%。有些專業人士憂心忡忡,認定中國新能源汽車離開財政補貼,必然是要大幅下滑的。而實際是情況是,新能源汽車補貼幅度越下降,市場銷量越增長。這是什么道理呢?
一、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
6月11日,中汽協發布了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萬輛和10.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6%和125.6%(見表1),其中:
①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7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9%和112.8%;
②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萬輛和2.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8.8%和196.8%。
表1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銷售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見表2),其中:
①純電動汽車產銷均完成25.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05.1%和124.7%;
②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萬輛和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07.3%和218.4%。
表2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生產
二、政策在引導新能源汽車發展,為何中汽協年初預判都準?
5月新能源產銷報告發布的同時,中汽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根據目前市場情況預判,2018年產銷規模突破100萬輛可期。這個準確嗎?根據筆者多年的跟蹤研究,中汽協年初預判都是準確的。2016年年初中汽協會年初預判是50萬輛,2017年初中汽協會年初預判是70萬輛,到年終最后的結果與預判基本一致,2018年初中汽協會年初預判120萬輛,年底的結果也一定是這個數。
筆者理解,是政策引導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發展,同時中汽協會年初的預判也是計劃數。理由是什么?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一個核心內容,補貼車型的補貼額度。事先一定有一個總的補貼額度安排計劃。接下來,綜合總補貼額度計劃,一定有明顯分解,到最后一定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生產和銷售的計劃數據。盡管這個指導意義的計劃數據,不具有強制命令性,但是對基層企業而言,一定會嚴格執行。
一句話,不是中汽協會年初預判都準,而是基層企業按這個計劃數據在安排生產和銷售。
三、新能源汽車補貼下降幅度是按市場銷量增長而設計的
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中心對象是“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按不同車種、車型,根據一次里程要求,動力電池要匹配多少呢?是可以計算的。換一句話,在市場銷量既定前提下,每一年度,動力電池總需要是多少?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增長的基本因素什么?一是產品質量,二是產品銷售價格。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要實現200萬年銷售量,這是一個目標數(計劃數)。財政補貼總的額度也是有安排的,每一年補貼一定是層層分解的。
問題是,在財政補貼額度既定的前提下,年度銷量目標能不能實現呢?這里關鍵是動力電池成本下降目標能不能實現?如果能實現,新能源汽車年度銷量目標就是可以實現的。
新能源汽車成本的關鍵項目是動力電池,動力電池成本已經是整車成本的40%以上。所以說,把動力成本降下來是關鍵項。
到了2020年動力電池系統成本要下降到0.8WH/KG(優秀企業是0.6WH/KG),實現了這個目標,財政補貼全部取消了。
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最具成就的是,成功地打造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一句話,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最后能不能成功?關鍵是動力電池成本能不能到0.8元/WH(優秀企業是0.6元/WH)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