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國,在南京也可以看到國際知名博物館的珍寶了!記者了解到,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正舉行為期三個月的“博物館的歷史”專題展,市民不僅可以看到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德國巴伐利亞古代雕塑博物館等五十多件館藏品與文獻,還能看到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經典文物、藝術作品。
博物館,原來叫“奇物屋”
展覽以“從歐洲原型到中國博物館的本土化發展”為主題,通過“博物館的起源”“啟蒙時代的歐洲博物館”“中國古已有之的收藏傳統”等多個板塊,以知名藏品和文獻填充,綜合介紹了世界博物館事業的發源和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據介紹,在歐洲,博物館這個詞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希臘。15世紀時,中世紀讓位給了文藝復興,當時最典型的叫法是“奇物屋”,當時教會、君主和學者的收藏漸漸演變為今天歐洲的博物館。世界許多地方的博物館也有不同的特色。拿羅馬來說,它是擁有眾多古典時代遺跡的城市,本身就被認為“幾乎就是座博物館城市”。特別是在18世紀的羅馬,歐洲的年輕精英,熱衷于進行稱為“壯游”的游歷活動,并帶回藏品裝飾房屋,這些藏品后來充實了公共收藏。在政治和文化的變革和發展中,很多人也逐漸開放自己的館藏,他們的開放行動一開始還有試探性,后來就越來越積極。而嚴謹的德國,是首個把藝術史發展為學科的歐洲國家。
江蘇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起源之地
在“中國博物館起源和發展”板塊,記者了解到,在博物館登陸中國很早以前,中國就形成了具有東方文化韻味的收藏傳統,但與歐洲不同的是,中國很久都沒有自發形成向公眾展示收藏品的風氣。比如,自漢武帝劉徹以來,皇室和宮廷便成為中國收藏的重要中心。到了明清,中國的收藏門類已經十分豐富:藏品種類多、數量大、藏家分布廣,收藏市場也十分繁榮。這時,中國也開始去面對、接受現代博物館制度。
1905年,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留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筆,江蘇也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起源之地。
如今,中國各地尤其是江蘇的博物館事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積累了可觀的勢能,在展品收藏、展出、公教活動等方面都表現得越來越積極。記者了解到,南京也將充分挖掘本地豐富的文博場館資源,策劃組織“博物館奇妙夜”等互動體驗活動,推動南京博物院、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科舉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夜間開放,引導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走進并愛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