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度的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中,“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進出口表現最為搶眼。
2017年,中國的進出口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轉,實現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同增14.2%,且出口、進口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在全國外貿形勢好轉的大背景下,外貿大省江蘇更是有新的突破。江蘇在全國進出口總量中占14.4%,2017年該省實現了19.1%的增幅,并首次突破了4萬億元大關。
外貿進出口為何能在2017年實現爆發式增長,通過江蘇這個外貿領頭羊來看,可以發現不少新趨勢。
一般貿易已占半壁江山
自金融危機以來,海外市場需求低迷,中國的進出口呈現斷崖式下滑。從江蘇的情況看,最低谷時增幅曾在1個百分點左右徘徊。
其中,優勢最明顯、占比最大的加工貿易下降最多。這是由外向型經濟的“流動性”本質所決定,因為加工貿易的特點是以外資為主,原料和產品呈現“兩頭在外”,生產在國內,稅收貢獻度低,受制于國際市場。
因此,提升進出口關鍵是做大一般貿易占比,結構得到優化。
在全國層面,2017年的一般貿易進出口達到15.66萬億元,同增16.8%,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56.4%。而在外向型經濟發達的江蘇,這一占比為48.1%。加工貿易長期占江蘇80%以上,不過現在占比已下降到41.2%。
一般貿易上升的原因在哪里?
“主要是積極主動引導企業進入內需市場,用好兩個市場。”1月31日,南京海關一位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遠鵬研究員認為,從過去的調研看,國內產業基礎越來越廣厚,過去很多外資涉足的產業和產品現在國內也有了生產。替代性增強,這有效彌補了加工貿易的萎縮。
此外,在國家和地方各項外貿穩增長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企業進出口積極性明顯提升,外貿主體數量持續擴張、集中度提升。
2017年,江蘇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共62414家,比上年增加8.2%,這些是外貿進出口的活力所在。從企業分布來看,進出口前十位的企業進出口值合計占江蘇進出口總值的14.6%,同比提升2.4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企業集中度顯著提升,龍頭企業的規模效應增強,帶動外貿產業進入由規模向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蘇州為例,盡管近幾年有不少外資企業因為成本等原因撤離,但并未從整體上影響到國內經濟。
從過去幾年海關總署以及南京海關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的措施看,政策紅利釋放的一大著力點就是引導企業進入國內市場。比如,賦予海關特殊監管區企業一般納稅人資格,就破除了與國內市場接軌的政策壁壘。還有通關一體化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出口產品價格提升
盡管轉型在持續,但總體上傳統市場仍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這體現在了貿易伙伴和主要出口產品上。
對比全國和江蘇數據,歐盟、美國和東盟一直是主要的貿易伙伴,出口值持續2位數增長,在全國層面合計占比41.8%,在江蘇層面,加上韓國和日本共占65.2%,同比提升了0.6個百分點。
出口產品上,與全國同步,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江蘇的出口主力。2017年,占江蘇出口總值65.8%的機電產品實現出口16200.5億元,同增18.1%,為出口保持高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手機、平板電腦和便攜式電腦出口分別增長70.6%、26.8%和14.4%,僅此3項商品對出口增長的影響度就達到18.1%。
進口能出現兩位數的增長,關鍵是部分大宗商品的進口價格上揚。特別是進口液化天然氣和煤炭,總值、數量和均價,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煤炭均價上漲64.6%。得益于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明顯好轉,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出口暴漲的情況下,與之產業對應進口的集成電路、二極管總值也成長了33.8%、17.4%。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更加密切。2017年,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西亞北非、南亞部分國家進出口增長超20%。
從產業看,“優進優出”顯示出升級已有實效,顯示出經濟向好的信號。2017年,江蘇制造業需求平穩擴張,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呈快速增長勢頭。其中,天然氣、煤、棉花、銅礦砂進口量分別增長1倍、32.7%、21.2%和55.5%。
“電子信息產業的部分產品出口已供不應求。”一家蘇州的臺資企業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存儲器出口增長了53.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2017年江蘇電子信息業進出口14728.8億元,增長22.5%,占進出口總值的36.8%。
南京海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整體來看,2017年出口商品價格平均上漲13.3%,高于同期中國PPI漲幅7個百分點,反映出全省出口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外貿產業升級取得本質進展。
【作者:王海平】 (編輯: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