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紅周刊 本刊特約 張俊鳴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本月就要登場,對于球迷來說是翹首以盼的體育盛事,而對于股民來說卻是“魔咒又上心頭”。統計顯示,世界杯期間A股跌多漲少,從A股誕生以來的6次世界杯期間,上證指數2漲4跌,而深圳成指則是1漲5跌,弱勢明顯。“世界杯魔咒”看起來似乎存在,但魔咒產生和延續卻有不同的邏輯,背后的虛虛實實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可望演變成邊際效應逐步衰減的“狼來了”的故事。
看球分流僅僅是表象
單從統計數據來看,世界杯期間A股表現確實較弱,惟一一次滬深兩市同時收出紅盤的2002年,開幕之后A股也一度弱勢整理,能夠最終收出紅盤很大程度上和政策利好有關,當時宣布國有股暫停減持引發“6.24”井噴行情,A股一度全線漲停。而世界杯魔咒發威,“看球分流”說可做表面解釋。分流分走的是客流和金流,股民在世界杯期間看球影響操作頻率,尤其是世界杯舉辦地往往和中國存在較大的時差,半夜看球的球迷兼股民勢必減少白天交易時段的操作,埋頭補覺不在少數。
但用“看球分流”來看“世界杯魔咒”,未免過于表面化。即使有不少散戶投資者“白天是股民、晚上是球迷”,但如果行情有賺錢效應,這些投資者也絕不可能在世界杯舉辦的一個月內無動于衷,即使上午補覺,下午的交易時段也可以入市參與;另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外資機構等專業機構投資人,因為看球而集體缺席交易和工作,更是匪夷所思、無法想象。在筆者看來,所謂的“世界杯魔咒”,與其舉辦的時間正值A股季節性因素有關。
魔咒背后,6月弱勢才是真
從歷史上世界杯舉辦的時間來看,一般橫跨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其中又以6月份為賽事進行的主體。而6月份是A股傳統的弱勢月份。2000年以來,6月份上證指數多次出現幅度較大的調整,其中2003年、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這7年的6月份跌幅都在5%以上,2008年最大跌幅達20%,2015年則是當年牛市的終點;此外,2001年6月雖然小漲,但也是當時牛市的頂點,次月大跌即宣告A股進入長達4年的漫漫熊市。而其余年份的6月份收陽的走勢中,大多也都以微弱的小陽線報收,惟一一次漲幅較大的只有2009年6月大漲12.40%。因此“世界杯魔咒”真正的原因不是世界杯,而是正好和A股的“6月弱勢”撞車。
6月A股的弱勢,和資金面、主力面等因素密切相關。從資金面來看,6月份一向是資金比較緊張的階段,商業銀行在年初盡快放貸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此一季度巨量放貸是常態,到了二季度開始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回籠資金以應對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要求。而從主力面觀察,在年初運作過一段行情之后,機構投資者往往在6月份或5月份針對有浮盈的股票獲利了結,或者調倉換股迎戰中報行情。資金面疊加主力面的因素,造成A股在6月走勢偏弱,并讓4年一度的世界杯背了黑鍋。
不過,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市場參與者看到了“世界杯魔咒”和“6月弱勢”,往往會傾向于提前賣出回避,這也會讓“魔咒”發威的邊際效應遞減甚至衰退。此外,今年6月A股正式“入摩”,未來包括外資機構在內的長線投資者參與股市的比重將會越來越高,會對市場資金面起到有效的補充,緩解資金面季節性緊張的態勢。因此,如果世界杯前市場出現調整,那么“魔咒”提前落地的概率就會大增。
概念股亂炒才是“真魔咒”
即使“世界杯魔咒”今年依然發威,但影響也只是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并不會對A股長期走勢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在筆者看來,“真魔咒”則是圍繞世界杯相關概念股的狂炒。目前被賦予世界杯概念的,主要包括啤酒和鹵料等消費品、互聯網體育彩票銷售、家電、出境旅游等。但世界杯僅僅是短線題材的刺激,對相關公司產品的銷量即使有幫助,也大多是“一錘子買賣”,很難形成持續性消費。更何況,世界杯的舉辦時間早已確定,并不屬于突發性利好,對相關公司的影響市場早有充分時間可以推算,理論上對利好的反應應該提前完成。
當然,在A股炒作氛圍濃厚的背景下,世界杯概念在舉辦前被狂炒也在意料之中。參考以往的炒作規律,往往正式開幕就是炒作結束“見光死”的階段,對后知后覺高位接棒者來說,追高買入才是“真魔咒”,特別是身兼球迷的股民,更不可因為看球激情而頭腦發熱盲目搶入,這才真是中了“世界杯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