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沁詩
自2017年3月17日下發委外定制基金監管新規至今,公募基金的委外業務雖大幅降溫,但由于機構委外需求仍存,今年以來仍不斷有委外定制基金成立。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中,以定開發起式基金為主,但也有“老版”委外定制基金問世。不管是哪種形式,均直接導致今年以來基金公司用自有資金自購債券型基金的數據激增。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公募行業對于委外業務的認識回歸理性,也有公司開始選擇“放手”這一業務。“行業內總的委外資金規模肯定在下降,新產品募資又回到沒有委外之前的狀態,需要憑借營銷能力來募資。”有業內人士表示。
委外定制債基頻發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各類份額合并統計,已有52只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基金成立,而去年全年成立的該類型基金為60只。
根據去年發布的新規,針對單一機構持有人新設基金(即委外定制基金),對于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者超過50%,要求應當封閉運作或定期開放運作(定期開放周期不低于3個月);并采取發起式基金形式;且需要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充分披露及標識;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同時,管理人承諾擁有完全、獨立的投資決策權,不受特定投資者影響。
上述52只基金中,有48只的認購戶數為2戶,另有3只基金的認購戶數為3戶,還有一只為4戶。根據規定,基金公司成立發起式基金需在募集資金時,使用公司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基金經理等人員的資金認購的基金金額不少于1000萬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結合上述數據,記者發現,在今年新成立的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委外定制基金中,有九成以上均是單一機構定制的產品,認購方分別來自于某一家機構的委外資金以及基金管理人固有資金。
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委外定制基金的頻頻新發,直接導致基金公司自購行為的激增。記者發現,上述52只基金中,有50只產品是基金公司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資金自購1000萬元;還有來自鑫元基金的2只產品,基金公司認購的形式則是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資金自購200萬元,另有基金管理人股東自購800萬元。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25日,今年以來,有52家基金公司共發生自購行為97次,自購總金額為14.05億元,不管是參與基金公司數量還是自購次數與金額,都遠遠超過去年同期。其中,今年以來,僅債券型基金一類,基金公司即共自購9.49億元。
“老版”委外定制基金未絕跡
雖然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基金成為新規之后委外定制基金的主流形式,但記者發現,“老版”的委外定制基金(即非發起式基金)也并未就此“絕跡”。
按照規定,新設基金不屬于封閉運作或定期開放運作的發起式基金,監管層要求單一持有人的比例不可以超過50%。記者發現,有一只今年2月成立的基金,募集份額剛過2億,基金管理人運用固有資金認購了1億份,占總份額的49.92%;公司從業人員認購8403.69份,占比4%。“雖然看起來認購戶數共有300多戶,但這只產品很明顯是一只委外定制基金,除了一家機構的委外資金之外,剩下的全是基金公司自己買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對基金公司而言,這樣的方式有利也有弊,如果所有的委外定制產品都是非發起式的普通基金,并且基金公司也沒辦法找到多家機構共同“拼單”成立一只新產品,那么通過基金公司自購的方式來成立單一機構定制的委外產品成本太高。若是今年成立的52只發起式委外定制基金都按照上述方法成立,基金公司需花費的自購金額至少是此前的10倍。“但好處就是,發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的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但普通基金對持有期限沒有限制,如果將來找到了其他可以"拼單"的機構,基金公司就能贖回自有資金了。”
委外投資需求仍在
不管是哪種產品形式,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數量還是超出了市場預期。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新發委外定制基金的增多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今年債市回暖,二是機構委外需求仍然存在。“不過行業內總的委外資金規模還是在下降。”他表示。
日前,一只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宣布該基金在歷時近4個月后仍然募集失敗。據悉,這是委外定制基金新規落地后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募集失敗的第二例,也是今年以來的首例。
記者了解到,一些在過去兩年借助委外業務使得公司規模上升迅速的基金公司,已決定不再將委外業務作為重點了。“賣基金已經不如委外資金充裕時那么容易了,現在要憑營銷能力來募資。”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