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日,共有36家上市銀行披露了2017年年報。記者梳理發現,經歷多年“低迷期”之后,2017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回暖,特別是五大行盈利情況明顯改善。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息差、資產質量的改善,以及銀行業整體趨向零售轉型,一系列因素促進了銀行業盈利水平的提升。
展望2018年,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對記者表示,上市銀行經營繼續向好的總體趨勢不變,預計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增長6.5%,整體業績將優于2017年。
1、大行業績反彈
2017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開始回暖,尤其是5家國有大行的盈利情況明顯改善。
2017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2017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860.49億元、2422.64億元、1929.62億元、1724.07億元、702.2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8%、4.67%、4.9%、4.76%、4.48%。據此計算,五大國有銀行2017年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9639億元,日賺26.41億元。
實際上,國有大行此前也經歷了幾年的凈利潤“低迷期”。2015年,四大行凈利潤增幅一度“趨零”。2016年,建行、農行的凈利潤增速不到2%,工行凈利潤增速維持在0.5%左右,中行凈利潤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同時,2017年郵儲銀行也實現了業績增速的大幅提升,凈利潤達476.83億元,同比增長19.8%。
記者注意到,2017年五大行和郵儲銀行這六家大型銀行2017年歸母凈利潤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4.8%。
股份制銀行中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2017年,招商銀行凈利潤達701.5億元,增速13%,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是自2015年以來招商銀行首次實現凈利潤增幅重回兩位數。
2、凈利息差兩極分化
有業內人士分析,凈利息差的改善是2017年國有銀行實現業績良好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工農中建四大行、郵儲銀行凈利息差全線反彈。
2017年,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凈利息差分別為2.1%、2.1%、1.85%、2.15%,比2016年分別提升8、4、1、5個基點;郵儲銀行2017年凈利息差為2.46%,同比提升12個基點。
不過,交行2016年、2017年凈息差均下跌31個基點,至2017年跌至1.44%。
另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凈利息差呈現下降趨勢,部分銀行息差收窄幅度還在不斷加大。其中,招行凈利息差下降8個基點,中信、民生、光大、平安等股份行的凈利息差降幅均在20個基點以上。城商行中,寧波銀行2017年凈利息差上升22個基點,而重慶銀行凈利息差下降34個基點至1.89%,天津銀行、哈爾濱銀行、中原銀行的凈利息差降幅都在50個基點以上。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國有銀行凈息差率先實現企穩回升,是因為國有銀行的傳統優勢——存款基礎相對扎實。較高的存款占比使得其受監管影響較小,負債成本相對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低,所以在生息資產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國有銀行的息差優勢凸顯。而當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普遍走高時,在存款方面沒有優勢的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付息負債壓力有所上升,因此凈息差受影響比較大。
“未來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正在加快轉型,通過大力布局消費金融、科技金融等領域,積極拓展核心負債來源,銀行負債端壓力也會逐步緩解,同時受宏觀經濟企穩、融資需求走強等因素影響,貸款利率小幅上行有利于生息資產收益率提高。所以商業銀行凈息差仍處于企穩改善的階段。”趙亞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