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節選一
嚴監管重塑資產管理行業 多層次資管市場加速形成
星石投資策略研究部
【編者按】 隨著國民財富不斷增長,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在過去十年間迎來了百萬億規模的大發展。2017年,資產管理行業政策環境發生巨變,“去杠桿、防風險”成為監管主基調。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資產管理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主力軍,肩負起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確立了行業發展的方向。
在統一監管日益加強的背景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完成好三大任務?為探討這些問題,《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嚴監管環境下的資管行業轉型》應運而生。即日起,本報將精選刊登這份報告的思想精粹,以饗讀者。
□星石投資策略研究部
1991年,“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發行了第一批基金產品,開啟中國資產管理業的先河。20多年間,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發展歷程。但2016年開始趨嚴的金融監管為行業高增速按下“暫停鍵”,重塑資產管理行業,加速了多層次資管市場的形成。
截至2017年6月,整個資管行業總規模達118.29萬億,其中銀行理財28.4萬億、券商資管18.1萬億、信托公司18.69萬億、公募基金10.07萬億、私募基金13.59萬億,基金子公司14.94萬億,保險資管14.5萬億。
增速放緩 行業重塑
2012年,在鼓勵創新的監管環境之下,商業銀行、券商、保險、期貨公司都開展經營資產管理業務,推動了金融混業經營的大發展。在混業背景下,我國仍然實行著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不同子行業的資管機構在從事同一類業務時受到的監管約束不同,造成了跨行業合作進行監管套利的行為越來越多,積累了潛在風險。2016年開始,監管開始轉向。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了“去杠桿、防風險”的基調,監管政策開始收緊。2017年4月,監管愈發嚴格,銀監會開展“三三四”檢查。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隨著配套監管措施的完善,資管行業的發展格局將得到重塑。
金融工作會議確立了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和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的四項原則。
對于資產管理行業來說,回歸本源就是要打破原來用信貸思維做理財,用理財調節存貸款指標的模式;優化結構體現在完善產品體系,打破基礎資產重合度過高、策略同質化嚴重的局面;強化監管就是要減少監管套利的空間,打破過去同一類業務受到不同機構和規則監管的局面,讓監管穿透到底層資產,真實反映風險;協調監管意味著減少監管本身帶來的市場波動,給資管行業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市場導向就是要打破剛性兌付,合理為風險定價,讓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需求相匹配。在四項原則的指導下,過去資管行業主流的通道業務、同業委外業務以及資金池業務等都會受到影響。
在嚴監管格局下,行業增速放緩。從宏觀上來看,貨幣供應指標M2增速幾十年來首次跌至個位數,主要是由于監管帶來的貨幣乘數下降。分行業來看,銀行理財規模從2016年末的29.05萬億下降到2017年中的28.4萬億,其中同業理財下降了1.38萬億,基金子公司規模從2016年三季度的11.15萬億下降到2017年二季度的8.59萬億,通道業務有所壓縮。
多層次資管市場加速形成
金融監管趨嚴讓傳統的主流業務受到威脅,但是行業增長的后勁依然十足。一方面,我國財富管理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
更重要的是,嚴監管成為倒逼金融企業轉型的動力,讓資管行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日后,不同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具有自己的特點,依托特長開展差異化的業務。例如,銀行監管套利、空轉套利的能力雖然受到監管限制,但仍然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和銷售網絡,代銷多種類別的金融產品,可以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券商可以整合研究部的投研能力、營業部的客戶資源和投行部的項目資源,發展定制化、多層次的資產管理服務;對于公募基金來說,其主動資產管理能力在各類機構當中是最強的,在金融創新浪潮中也沒有過分偏離主動管理業務,更豐富的產品線和更廣泛的銷售渠道可能成為未來公募基金努力的方向。
在傳統業務之外,國內資管機構開始了另類業務的探索,例如衍生品投資、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房地產投資信托等,這些業務的開發和成熟將會打破目前國內資管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局面,形成多層次的資產管理市場,更好地滿足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和財富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