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7月16日,中國東航正式接收第二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未來乘坐國產大飛機出行將成為旅客的日常體驗。
7月14日,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破土動工,這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成功“走出去”的第3臺核電機組。
6月22日,印尼雅萬高鐵檢測列車時速超過350公里。印尼雅萬高鐵是印尼乃至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鐵,也是由中國建造的第一條海外高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現今,中國在高鐵、移動支付、5G通信、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航空技術、鋼鐵產業、核工業、造船業、光伏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以科技創新和扎實的基礎研發取得了國際領先地位,影響力輻射全球。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加大科研創新和基礎研發的投入力度,向國際領先發起沖擊。
取長補短,推動中國嬰幼兒營養健康研究
7月15日,君樂寶乳業集團承辦的2023嬰幼兒營養國際研討會召開。來自德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全球十個國家的上百位嬰幼兒營養研究領域權威專家齊聚君樂寶科學營養研究院,分享交流生命早期1000天和母嬰營養領域全球先進的研究成果。
生命早期1000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在孕期的280天,第二個階段是寶寶出生之后的720天。世衛組織定義生命早期1000天為一個人生長發育的“機遇窗口期”,對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和一生的生活質量將產生長遠影響。
國際上對于母嬰營養的研究已經超過百年。意大利第一位女性醫學博士和第一位女醫生瑪利亞·蒙臺梭利早在1909年的著作《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就提出,0~3歲是人類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這一論點也被之后百多年的科學研究不斷驗證。
上個世紀中葉,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哈利·哈洛通過與人類有94%基因相同的恒河猴做實驗,證明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靈長類包括人類在嬰兒期最需要的東西。這個結論讓當時很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依據這個發現調整了相關政策。
上世紀90年代,英國的David Barker教授對荷蘭饑荒時期24114名孕婦的營養狀況進行研究時發現,孕期營養缺乏的孕婦所生育的后代,心血管疾病、糖代謝異常、高血壓病、中心性肥胖和血脂異常等一系列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在生命早期1000天和母嬰營養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晚,且大眾對此認知也有所不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在中國5歲以下兒童中,約有1700萬名兒童未能充分發揮其全部發展潛能,面臨早期發育遲緩及殘障的風險。202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中國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為4.8%,6至17歲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為1.7%。
為了推動國內生命早期1000天和母嬰營養基礎研究提速,讓領先的科研成果在中國加速應用與轉化,君樂寶邀請全球嬰幼兒營養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生命早期1000天和母嬰營養研究進行深入的學術分享。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應該承認在嬰幼兒營養方面,中國還是落后于北美和歐洲。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邀請中外的專業人士就嬰幼兒營養保障進行學術交流,取長補短,相信中國方面的參會人士一定能夠從這次學術交流中學習到國際前沿的科學信息,從而推動和提升中國嬰幼兒的營養和健康水平。”
中國乳企,補課基礎研發后再超越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穩居全球第二,其中基礎研究經費突破1951億元。美中不足的是,與國際上主要國家相比基礎研究經費占據總經費的比例仍然偏低。法國、意大利和新加坡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均超過20%,英國和美國高于15%,日本和韓國都高于10%。
基礎研發是創新應用和科技轉化的基礎。提升基礎研發的比重是未來國內科技研發的大趨勢。換句話說,我們要在基礎研發方面“補課”,具體到乳業和母嬰營養研究方面同樣如此。以母乳低聚糖為例,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開始添加母乳低聚糖,為嬰幼兒帶來更好的營養。但在我國母乳低聚糖尚未獲得批準添加入嬰幼兒奶粉。一方面,國內的母嬰營養專家基本上肯定了母乳低聚糖對嬰幼兒的健康益處。另一方面,任何一種功能性配料的添加都需要經過嚴謹扎實的基礎研究,驗證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否適合中國嬰幼兒。事關中國千萬嬰幼兒的健康,一味照搬顯然是行不通的。
在母乳低聚糖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君樂寶已經與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進行了長期的基礎研發。所長蔡威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了與君樂寶合作開展的母乳低聚糖臨床研究項目,驗證含有多種母乳低聚糖嬰配粉的安全性。“優質的嬰配粉要做更多中國研究,要以中國的數據驗證中國寶寶獲得營養與健康。在這方面我們任重道遠,特別是中國嬰幼兒營養的基礎研究要不斷加強。像君樂寶這樣有責任的企業,我相信不斷加大投入,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趕上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蔡威教授表示。
去年,“北大醫學-君樂寶乳業母乳科學與生命健康聯合實驗室”成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長聘教授張玉梅成為實驗室負責人。張玉梅教授也在大會上針對副干酪乳桿菌N1115對我國6-24月齡剖宮產嬰幼兒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有益作用進行分享。值得注意的是,N1115是君樂寶建立擁有1000余株乳酸菌的菌種庫后,通過長期實驗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副干酪乳桿菌,不僅打破了國外對乳酸菌的壟斷,還成為全國首個完成嬰幼兒喂養臨床試驗的益生菌株。未來,N1115有望應用轉化到多款嬰幼兒營養食品中去。
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醫院兒科主任Yvan Vandenplas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了他的實驗數據,含有水解蛋白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能有效預防易敏兒童的過敏癥狀。同時他也在接受采訪中表示:“相比歐洲的研究中心,中國很多母嬰營養科研機構擁有巨大的臨床實驗優勢,實驗質量好,規模大。這讓中國的母嬰營養臨床研究不斷提速,甚至在細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果能加強與全球進行交流和分享,無疑是雙贏。”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也對君樂寶在母嬰營養領域的基礎研發給予認可,她表示:“我們要根據最新的科技研發成果來開發出最適合中國嬰幼兒健康成長的乳制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嬰幼兒營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兒科的臨床專家,還有乳業上游的營養配料供應商,形成產、學、研、醫幾大領域的廣泛合作。這其中包括乳企在內的產業力量是母嬰營養科技研發重要推動力量。”
期待中國乳業國際領先的那一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這其中,乳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如何以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發讓消費者從喝上奶、喝好奶到喝上“科學營養奶”,為消費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營養健康,已成為中國乳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面對這個課題,君樂寶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從“人生第一步”的母嬰科學營養開始,專注于全年齡段人群的科學營養的研究,助力國人健康升級。
從2014年進入奶粉市場以來,君樂寶就對母嬰營養進行系統化的科學研究,通過建立母乳樣本庫,對重要活性成分如乳鐵蛋白、骨橋蛋白、母乳低聚糖進行檢測,研究各種營養素隨哺乳時間的動態變化情況,為嬰幼兒奶粉的精準開發提供數據支持。
今年年初,君樂寶正式啟動科學戰略,以科學布局全產業鏈,加碼升級“六個世界級”模式,以科學營養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精準的健康升級解決方案。為了構建科學創新體系,加大科學研究力度,推動科技項目轉化,君樂寶還成立了科學戰略智庫,并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擔任智庫主席。
研討會上,君樂寶攜手各領域專家成立了“嬰幼兒營養研究全球科學專家委員會”,這也成為君樂寶科學戰略的強有力支撐。而剛剛成立的專家委員會作為國際間母嬰營養領域常設的研究與交流平臺,可以與科學戰略智庫在不同研發層面形成呼應,全面推動君樂寶的科研創新與基礎研發。
此次君樂寶承辦的研討會將把生命早期營養的基礎研究和尖端成果引入國內,不僅可以賦能中國嬰幼兒奶粉和營養食品,還能推動我國母嬰營養的多領域的研究。同時,君樂寶自身在嬰幼兒營養領域的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發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肯定。一手科技創新,一手基礎研發,或許中國乳業將成為下一個國際領先的行業。(來源:環球時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