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觀點也與賀鏗一致,他認為,積極財政政策不宜再擴大赤字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需要與目前整體經濟水平相適應,也應減速;并建議宏觀調控的政策思路應有所變化,鼓勵創新盡量不用財政補助方式。
一直擔憂公共和財政風險雙升的財稅專家劉尚希也表示,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比看到的更積極,按寬口徑的赤字率實際已經達5-6%,而2017年的財政收支壓力會更大,并建議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從投“物”轉向投“人”。
數據顯示,中國前11月財政收入完成預算的94.2%,支出完成預算91.7%;而11月支出增速創五個月新高,推動前11月財政赤字走闊至1.76萬億元,較前10月赤字1.1萬億元大增。
|
不過,對經濟預期比較樂觀的陳東琪則認為,中國經濟經過近幾年的調整,2017年會加入復蘇之旅。建議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目標12%左右,財政政策可以更積極,赤字率仍有擴大空間。
來自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研究報告也建議,2017年中國GDP增速目標宜定在6.5%左右,赤字率擴至3.5%,或考慮發行一定規模的長期建設國債(特別建設國債),并建議降低增值稅稅率2個百分點。
防風險關健是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盡管專家們對中國經濟預期有喜有悲,而“三去一補一降”作為中國供給側結構型改革的中長期任務仍是2017年的重要工作。但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貨幣和財政政策騰挪空間收窄的背景下,中國要防止曾經的股災重演,期貨市場的暴漲暴跌以及大規模的跨境資金進出對中國匯市的擾動,如何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并讓改革舉措落地無疑是2017年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
由此也不難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陳東琪認為,2017年重點是把資金更多從流通領域引導到生產領域,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不能堆積在虛擬經濟領域,引起虛熱實冷,帶不動有效增長。這輪復蘇應該是創新帶動的有效需求復蘇,只有創新引導的復蘇才可持續。
他提到,中國經濟2017年客觀上有復蘇跡象但主觀努力還得繼續。2016年10月各地出臺的抑制樓市過快上漲的調控舉措會對來年一二季度經濟有下拉作用,而民間投資依然不強,政策在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等方面仍須加力。
賀鏗也認為,從內需看依然增長乏力,而宏觀政策作用空間縮小,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功能作用明顯減弱,投資的邊際效率明顯降低;經濟、金融風險積聚,防范風險將成為突出任務。
同時,去產能、去庫存進入攻堅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不足以對沖衰減的舊動能;去杠桿進入風險期,最難辦的是房地產和“僵尸”企業,也使財政與貨幣政策受到掣肘。
2016年中國信用債市場的風險暴露更甚于2015年,違約案例上升也更加明顯。中國經濟疲弱不改令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更令相關企業償債困難有增無減。
“中國經濟進入6.5%左右的增長期不會很快結束,應當有心理準備。”賀鏗稱,“現在許多人的心態沒有適應新常態,調控措施也沒有適應新常態,內心里希望高增長,釆取的辦法也還是老辦法。如果心態不轉変,調控措施不改變,2017年中國經濟不會比2016年好到哪里去,甚至有可能搞出問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