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布在文章中指出,中資對歐洲投資并非壞事,歐洲需要注入外資。同時歐洲應當放棄這種下意識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特別是當美國的特朗普政府如果決定放棄同歐洲締結“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時,歐洲需要尋找其他伙伴。從規模和體量上來說,中國很明顯是歐洲應當找尋的方向。
歐盟智庫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也在其最新的報告中指出,考慮到“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看起來都無太大的可能性時,歐盟應加速與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在TTIP缺席的情況下,歐盟同中國維持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可能是唯一的選項了。”
法國央行前行長諾亞(Noyer)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時也指出,擴大相互投資是中歐的相互意愿,雖然目前在德國遇到了一些保守的看法,然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一定會解決一些問題。“對外國投資的開放是歐盟根深蒂固的原則。”諾亞指出,“不過,如果投資項目涉及一些國防領域,無論是中國還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在相關投資時滿足一定的程序。”
CFIUS或加強審查
目前,在歐美還有一種擔憂是,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政府于明年正式上臺后,有可能CFIUS會加大對外資的審查力度。
海格樂繆勒(Hengeler Mueller)律所合伙人澤格海恩(Hans-Joerg Ziegenhain)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認為,特朗普執政后,CFIUS的作用或許會比以前更廣泛,這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的海外并購交易。
CFIUS的審查通常是保密的,數據會滯后一年才公布。在今年公布的2014年年度報告中,CFIUS共審查了147筆交易,遠高于2013年的97筆,其中的24筆針對中國在美投資,緊隨其后的是針對英國(21筆)、加拿大(15筆)以及日本(10筆)的審查。
在2012~2014年期間,CFIUS共對358筆交易進行了審查,其中中國成為首要審查目標。該機構共審計了68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其次是英國(45筆)、加拿大(40筆)、日本(37筆)以及法國(21筆)。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則在其發布的年度報告中首次提出,為保證美國的國家安全,建議國會修改相關法律,授權CFIUS禁止中國國有企業獲得對美企的有效控制權。這是USCC成立以來第一次做出希望國會修改法案以限制中企在美收購的建議。英國媒體對此評論稱,盡管USCC的報告對國會是一項沒有法律效用的建議,然而這體現了當前針對中國投資不斷增長的警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11月1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對于這個所謂委員會報告的具體內容“沒有興趣作出評論”。
不過,榮鼎集團傾向于認為,美國目前的監管環境在監控中資投資方面是健全的,且不需要CFIUS更改授權或進程。
但是榮鼎集團在報告中認為,有兩方面可以確保美國監管方更有效率:第一,美國財政部和CFIUS需要足夠的資源來完成他們的授權。“中國不斷增長的FDI意味著需要審查的交易在近些年來也不斷增長,這需要額外的資源來確保有效的審查進程。”報告寫道。第二,不斷增長的中國企業在美國本土的力量以及中資人員,需要美國監管方面具有合適的資源來監控這一新發展趨勢,比如(監控)在美當地同中資企業的研發合作、美國企業對當地中資分支機構的科技執照頒發,或是在早期技術融資方面等進行密切關注。
最終,問題的解決都指向了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的簽署。榮鼎集團認為,BIT可以給予美國投資者在中國預設的權利,幫助美國企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避免雙方FDI的政治化,在長期范圍內,令中國對美投資使得美國受益。
此前,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指出,預期BIT將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完成,且“確實能夠預見,在2017年,將會有更多人關注雙邊貿易與投資關系的基本公平,也會有更多人關注美國公司是否獲得互惠待遇,來確保它們在華市場的機遇等同于中國在美國市場得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