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購今年迸發出了“洪荒之力”: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資產收購者。伴隨著交易量的增加,中企在美歐也頻頻“碰壁”。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購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占同期對外投資額比重也超過了2015年的34%,實際并購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達12個。
但是,在交易額增長的背后,以中企對瑞士農藥轉基因巨頭先正達(Syngenta)、德國半導體企業愛思強(Aixtron)收購中的曲折為例,歐美的阻撓層出不窮。芬蘭前總理亞歷山大·斯圖布在他最新的文章《對中國而言,歐洲就是新非洲》中一語點破道:“中國之所以專注于(投資)歐洲,其實只是因為‘貿易保護分子’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將所有中美交易都置于審查之下,在中資投資的道路上設置了一堵‘墻’,而白宮易主并不會令中國在美投資變得更容易。”
的確,在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中資對愛思強收購告吹的背后就存在CFIUS的身影。此前CFIUS還阻止了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向中資財團出售其美國照明業務,對于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來說,這道“禁令”讓它們付出了13億美元的代價。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以愛思強收購受阻案中德國經濟部強勢叫停的表現為標志,歐洲大陸對于中資的懷疑也達到了一個小高潮。精品投資銀行Ion Pacific董事總經理兼歐洲、中東及非洲主管霍伊(Claire Hoe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有一種認知是,中國投資者偏重于IT或高科技企業,通常對科技非常有興趣,這也導致了西方賣家的懷疑。
2017年,在歐洲將持續經歷多次右翼民粹主義的沖擊、美國白宮易主的情況下,中資在歐美的收購是否更加曲折?
難以打消的投資質疑
長期跟蹤中國對外投資的咨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在向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提交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在過去10年中,中國對外投資(FDI)年增長率在27%左右,從2005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230億美元。
報告還指出,最初中國的FDI專注于發展中國家的采掘類行業,而近來中國的FDI逐漸流向那些擁有科技和品牌的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成熟或者高端制造業資產非常豐富。
報告認為,中國越來越注重在先進制造業、服務業和避險資產方面的收購。“自2013年開始,中資在油氣等行業的投資就大幅下降,同時在科技、創新相關現代服務業資產方面的投資增長迅猛,在商業房地產和其他避險資產方面的投資增長也較為迅速。”報告寫道。
其中,中資對美大約1/5的FDI是集中在美國大城市的商業地產;其次,對信息和通信(ICT)方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17%,早期集中在IT設備方面,后期聚焦在半導體和軟件方面的收購;對能源行業的投資占到了總體的13%,排名第三;隨后是對于農業和食品企業的投資。
長期關注歐洲市場的霍伊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證實,在過去的12個月中,看到了中資企業對于科技類企業不斷增長的興趣。
不過,在這股對于歐美科技類企業并購潮的背后,西方賣家和政府依舊對蜂擁而來的中資存在諸多疑慮。以中資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為例,當中國政府2014年決定加強國內半導體發展后,中國的相關企業就急于探索對美國的半導體資產收購。2014年前,中國在美對半導體行業的累計投資僅有2億美元左右,但 2014和2015年在此領域的交易量飆升,已突破8億美元。
德國各界對此方面的討論也不絕于耳。實際上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就認為,中方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使中國技術取代外國技術。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歐美輿論界在過去常常批評中企大規模對資源領域的投資模式過于單一,但當中企轉向非資源領域投資后,歐美輿論認為,中方的這種大規模投資目的不純,即有組織性、選擇性地收購外國的高新技術。由此可見,無論中企在海外投資于何種領域,都難以打消來自歐美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