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財經統計了A股62家實體零售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81.21億元,同比下降10.96%。
作為中西部連鎖規模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中百集團今年前三季度虧損1.75億元。而深耕上海市場,主營大型百貨超市的百聯股份,前三季度凈利潤下降37.77%。
面對利潤下滑,一些代表性公司開始了從未出現的關店潮。在經歷內地業績持續下滑之后,幾天前傳出瑪莎百貨全面退出內地市場的消息。即便是坐擁上海淮海路得天獨厚的地段優勢,太平洋百貨今年租約到期后亦不再續租。
從上市公司財報財務數據和舉措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大型實體零售商場的營收下滑和利潤雪崩遍及全國各地,龍頭小企皆不能幸免。
攻守異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電子商務從零售的邊緣變成主流。而“拯救實體零售”成了企業界與官方共同的話題。
幾乎每一家零售商,均制定了各式各樣的轉型計劃。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國務院辦公廳在“雙十一”這一天發布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推動實體零售利用網絡技術轉型。
但對于很多品牌或者實體零售企業而言,所謂的轉型其實早已淪為在“貓狗”之間做選擇。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全國八成左右的網絡銷售在“貓狗”兩大平臺上實現。
轉型力度最大的實體零售企業基本的套路就是與兩巨頭聯姻。在香港上市的銀泰商業則早已委身阿里巴巴,全面投入電商的懷抱;蘇寧云商在與天貓多年對抗后,引入阿里成為第二大股東;永輝超市則引入京東作為戰略股東。
當一個競爭性的行業得到高規格的“轉型文件”關注時,往往就是危機加深達到臨界點之時。天貓雙十一首度頗千億,而實體零售在同一天看到了最高規格的轉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