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紙幣的使用不會終結犯罪和逃稅行為;但會迫使地下經濟使用風險更大,流動性較差的支付方式。雖然在當今的高科技金融世界中現金似乎微不足道,但逐步淘汰大多數紙幣的好處可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
現金較少的社會更公平安全
世界已經陷入了紙幣的汪洋大海之中,各主要國家央行每年都會釋放出等值于數千億美元的貨幣,而且主要是類似100美元這樣的大面額現鈔。 這些100美元大鈔夸張地占據了美國4200美元年人均現金供應的近80%。1萬日元鈔票(約合100美元)則占了日本貨幣總量的90%,而該國人均現金持有量約達7000美元。與此同時,正如筆者在近二十年來一直指出的那樣,所有這些現金都主要用于促進地下經濟——而非合法經濟——的增長。
筆者并不是在提倡一個無現金社會,因為這在短期內既不可行,也不可取。但一個現金較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更公平也更安全的所在。
隨著借記卡,電子轉賬和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的使用已經在合法經濟(特別是大中型交易)中逐漸減少。央行調查顯示只有一小部分大面額紙幣是由普通民眾或企業持有和使用。
現金有利于犯罪,因為它是匿名的,而易于攜帶和隱藏的大面額鈔票則尤其有問題。
你得有一個公文箱才能裝下總值100萬美元的100美元鈔票,而同樣的數額如果用500歐元鈔票的話用一個小手提包就夠了。
當然還有許多種無需借助紙幣就能賄賂官員,從事金融犯罪以及逃避稅收的手段。但這大多涉及非常高昂的交易成本(比如未切割的裸鉆)或被偵測的風險(例如通過銀行轉帳或信用卡付款)。
此外例如比特幣這樣在逃避偵查方面近乎無懈可擊的新時代加密貨幣幾乎都能被用于上述目的。但它們的價值經常大幅波動,政府也可以有許多手段來限制其使用——比如禁止銀行或零售商店接受這類貨幣。而現金則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其流動性強而且近乎暢通無阻。
而光逃稅的成本就大得驚人,僅在美國就達7000億美元(包括聯邦,州和地方稅),而在高稅收的歐洲甚至更多。犯罪和腐敗雖然難以量化,但幾乎肯定會產生更大的成本,不僅包括非法毒品藥品和詐騙,還有販賣人口,恐怖主義和敲詐勒索。
此外,雇傭者向無證工人支付現金的行為已經成為非法移民的主要驅動力。而打擊現金使用則是比修建鐵絲網更人性化的遏制非法移民方式。
如果政府不是迷醉于印刷紙幣所帶來的利益的話,它們可能會意識到成本有多么龐大。
但如今也有了一些亡羊補牢的舉動。歐洲央行近日宣布將逐步淘汰500歐元紙幣。然而這一遲到的變革卻面對著熱愛現金的德國和奧地利人的極力阻撓。但即便是在北歐,其人均貨幣持有量仍然相對于歐元區整體的大量超標紙幣供應(人均超過3000歐元)為少。
而不顧一切想要提高稅收收入的南歐各國政府,雖然無法控制印鈔,卻也已經有所行動了。比如希臘和意大利就一直試圖通過給零售現金使用額設定上限(分別為1500和1000歐元)來遏制現金使用。
很顯然,現金對小額日常交易以及保護隱私來說都依舊重要。那些贊成維持現狀的北歐銀行家都喜歡引用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金錢是凝固在貨幣里的自由。”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指的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沙俄監獄里——而非現代自由國家——的生活。盡管如此,北歐人也是不無道理的。問題是當前體系是否取得了合理的平衡,而筆者認為它顯然沒有。
一套駕馭紙幣的方案應具備三個指導原則。首先,有必要讓普通市民繼續享受現金的便捷性以及合理的匿名購買數額,同時遏制那些從事大規模反復匿名交易的批發商業模式。其次,任何計劃應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推進(設想10~20年),允許調整和中期修正來應對預想之外的問題。第三,改革必須關注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那些無銀行賬戶者)的需求。
在筆者的新書《現金的詛咒》中則提供了逐步淘汰大額鈔票,只余留下小額鈔票(10美元或以下)的方案。
通過向提供低收入戶免費銀行借記賬戶——也可以用來接收政府的轉移支付,該方案得以在金融上存在一定的包容性。而包括丹麥,瑞典在內的一些國家也已實施了這一最后步驟。
減少紙幣的使用不會終結犯罪和逃稅行為;但會迫使地下經濟使用風險更大,流動性較差的支付方式。雖然在當今的高科技金融世界中現金似乎微不足道,但逐步淘汰大多數紙幣的好處可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