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在湖北豐神林果有限公司位于鄖陽區譚家灣鎮的核桃產業基地,看到一片豐收的景象。該公司負責人李興勝介紹,在區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他的核桃基地已從當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3000余畝。
據了解,鄖陽區過去核桃種植規模較小,從群眾零星、自發種植到規模培育、產業經營,正是由于財政專項資金的扶持和引導。“為了做大做強核桃產業,鄖陽區累計整合多項財政專項資金1000余萬元,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帶動農戶增收。現在全區核桃基地14萬畝,年收入可達4500萬元。”鄖陽區財政局農業股股長趙家潤高興地說。
鄖陽區只是十堰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成功典范之一。近三年,十堰以縣(市、區)為責任主體,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累計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130億元,為2000余個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零敲碎打成萬流歸宗
2013年,鄖陽區在全省首開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先河,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評價并在全省范圍推廣,全市上下逐步構筑起以縣(市、區)為責任主體、以整體規劃為引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的財政專項資金統籌使用新格局。
財政專項資金延續多年的“專款專用”如何被“統籌使用”取而代之?市財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國平解釋說:“很多專項資金由于設置太‘細’而受到指定用途制約,‘打醬油的錢不能用來買醋’常常會導致專項資金之間缺乏相互配合,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統籌使用就是要補齊財政專項資金‘零敲碎打、各自為陣’的短板,把‘零錢’變成‘整錢’,集中財力辦大事,使財政專項資金既能實現定向供給,又能對同一個政策目標實現聯合供給,這是推動十堰跨越、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挖潛財政保障能力、提升財政資金績效的必然途徑。”
據統計,2014年十堰統籌使用財政資金22億元,2015年增長到42億元,2016年預計統籌規模將近100億元。不同來源、不同用途的財政專項資金成萬流歸宗之勢,向“一城兩帶”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云集,為項目建設提供持續、多元的財力支持。
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
財政專項資金使用從“單兵作戰”到“聯合作戰”,項目主管部門再也不用為資金短缺而發愁,在全市統一規劃的戰略部署中各司其職、各記其功,最大限度地激發部門單位推動發展的積極性。
“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市財政局農業科科長況玉輝形象地描繪出財政專項資金統籌使用模式,“精準扶貧是今年首要辦的一桌‘盛宴’,為此市財政通過預算統籌將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貧專項資金、‘一城兩帶’專項資金等整合為精準扶貧資金,規模達1.48億元,比2015年增長5600萬元。這些資金將在農業、水利、扶貧、住建等多個部門協作下發揮作用,進而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精準扶貧目標。”除涉農財政專項資金外,市財政還將支持新型工業化、旅游產業、商貿流通業等多類財政專項資金統籌用于助推發展。
隨著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改革的不斷深入,縣(市、區)財政局局長們進一步領悟了“大整合辦大事、小整合辦小事、不整合難辦事”的道理。為了擴大統籌規模、提高統籌效益,全市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走出了“三引、三跨”的新路子,即投入方向注重規劃引導、項目引導、獎補資金引導;資金實行跨部門、跨年度、跨層級整合。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資金整合后,必須用好,取得實效。在統籌使用財政資金上,十堰堅持“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原則,探索建立了四大機制。
建立保障機制,制定印發《十堰市人民政府關于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實施意見》等操作規程,成立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工作領導小組,突出明確責任主體、范圍重點、投入方向。建立統籌機制,注重統籌源頭、統籌方法、統籌規劃,以縣(市、區)統籌整合使用為主體,建立省、市、縣緊密聯動和溝通機制,優化財政專項資金統籌方式。建立投入機制,大力支持規劃建設、平臺建設、項目建設。建立考評機制,確保形成工作合力、資金安全合規、資金使用績效。
“我們將加強創新,確保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改革取得實效。”市財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國平用四個“更加注重”道出了對未來的思考:一是更加注重規劃引導,使各類專項資金在科學的頂層設計中主動匯流;二是更加注重預算統籌,充分考慮預算管理制度、中期財政規劃、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真正做到預算一個“盤子”、收入一個“籠子”、支出一個“口子”;三是更加注重平臺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搭建重點產業建設平臺、區域發展平臺、項目推進平臺、民生保障平臺,對全市發展形成有力支撐;四是更加注重績效考評,建立完善項目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結果對資金分配的導向作用,實施財政、監察、審計聯合監督檢查,加強對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