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行業洗牌還在繼續,P2P網貸由甚。據網貸之家聯合盈燦咨詢發布了《2016年中國P2P網貸行業半年報》顯示,2015年底全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有2595家,而截至2016年6月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2349家,半年時間減少了共246家正常運營平臺。而據其7月份月報顯示,業內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進一步下降至2281家,較6月底減少68家,創近一年正常運營平臺的新低。
從數據上可以直觀看出,幾乎每月都有平臺在退出行業。不過,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雖然“城里”的人在出去,但“城外”的人還在陸續進入——尤其是如恒大、碧桂園、陽光保險等傳統行業中“大佬”也紛紛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行業。
對此現象,盈燦咨詢研究員陳曉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去年11月份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就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入中央五年規劃建議,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視。傳統行業巨頭涉足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
雖然監管的逐步收緊使得行業洗牌力度不斷加大,但是不少業內人士對未來行業發展持積極樂觀態度。惠金所總經理楊冀川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道,對行業的信心主要來源四方面:第一,市場對互聯網金融有旺盛的需求;第二,國家政策是向好的;第三,互聯網金融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第四,對于投資者而言,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產品進行了很好地補充,豐富了個體投資者的投資選擇。
傳統行業逆勢介入互金
在經歷了前兩年平臺大幅度增長的過程后,今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呈現了階梯下降的走勢。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業內正常運營的平臺數量已較年初減少314家。“出現這一現象有多個方面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一是監管層去年年底出臺了“網貸行業征求意見稿”,采用負面清單模式對于不合規的平臺造成了巨大的運營壓力;二是上半年不少線下理財機構出現問題,由于不少投資人不能清晰辨別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線下理財機構,使得不少互金平臺承受著較大的贖回壓力,平臺在困難的生存環境下只得選擇停業退出;三是上半年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同樣對于不少平臺影響較大,監管力度加大后不少平臺根本不能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同時生存壓力愈發增加后就選擇了退出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