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算算民意賬。修改地名,看著是一件小事情,而實際上是一件大事情。正如前段時間河南某地的修改路名事件一樣。官方強硬表態需要修改,連名字都想好了。而老百姓就是不讓修改,最后演繹成集體簽字拒絕,甚至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這失去的其實是民意的基礎。因為修改地名而失去了民意得不償失。
要算算文化賬。很多老地名是一種文化的沿襲,盡管名稱不好聽,卻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含義。這是一種歷史的見證,這是一種文化的連續,這是一種回憶的載體。當我們僅僅為了名稱好聽,而將沿襲了幾十年,幾百年的老地名無情拋棄的時候,我們在霓虹閃爍中也就失去了文化的厚重了。
最近這幾年,修改地名似乎成為了一個時尚的事情,很多地方都有修改地名的沖動,大到一個縣城的名字,小到一條馬路的名字。這不僅讓百姓意見紛紛,還帶來了生活的不便,讓那些“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人再也找不到了故鄉的模樣。
●三言兩語
改地名導致的花費非常高,如果沒達到理想中的效果,誰來買單呢?
——張一平
何必如此急功近利。
——冒盈
對文化和鄉愁的粗暴割裂,人文光彩全無。
——賀志軍
好好論證吧,別一拍腦袋就做決定。
——鄒瀾
將民意置于何處?
——付曉彤
改地名沒關系,問題是,凡事都有風險,有沒有人為這種風險負責?
——趙雅茹
地名是一個地區文脈的傳承,最好別輕言更改。
——李想
對于改地名,是不是沒有相關法律啊!
——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