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管涌、岳陽潰口、安徽漫堤……一周的時間里,南方新一輪強降雨在長江沿線不斷制造險情。盡管號稱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在肆虐21個月之后,已經在今年5月宣告終止,但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解讀,它的余波卻遠遠沒有平息——今年入夏以來,長江中下游連續強降水引發的“暴雨車輪戰”,實際上和厄爾尼諾現象密不可分。
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的損失還在繼續擴大:按照截至昨日9時的最新統計,蘇皖云貴等11個省區市有超過2900萬人受災,160人死亡,28人失蹤,農作物受災面積242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78.5億元。嚴酷的災情會不會更加拖累下行中的宏觀經濟,會不會抬高老百姓家中菜籃子的價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希望借這一組報道管中窺豹,在抗洪搶險的宏大背景下透視汛情對經濟的影響。
6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江淮、西南東部等地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給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洪澇災害,也給當地的農作物和畜禽類的生長和運輸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此情況下,物價及經濟增長是否會因洪澇災害而受影響,也成為各界最關心的問題。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洪澇災害使蔬菜等農作物的生產、運輸受到影響,一些農產品價格上漲,這將會在短期內推高CPI。但是,洪澇災害對全年物價走勢及經濟的影響有限。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李超亦認為,洪澇災害短期可能拉低GDP增速,但基建向災后重建傾斜則有望對經濟增速產生正面的影響。
洪澇影響農作物生產及運輸
洪澇發生后,最直接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農業上。
據國家防總7月3日的消息,此次降雨區域覆蓋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陜西、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等15個省(區、市)。
目前,部分地區洪災嚴重。此次強降雨共造成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7省(市)163個縣68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4人、失蹤8人,倒塌房屋0.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710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91億元。
“由于洪澇災害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運輸,無論對CPI還是對PPI都會產生顯著的推升作用。”華創證券的研報分析,洪澇災害會對農業生產帶來顯著的破壞,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另一方面,洪災也會對交通運輸帶來嚴重影響,提高農產品運輸成本。
上述研報顯示,統計發現,本次降雨覆蓋的15個省(市、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62%左右,其中受災嚴重的7個省(市、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國的比重在36%左右。
此外,交通方面,有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湖北省全省普通公路累計中斷669處,其中國省干線公路累計中斷301處、農村公路累計中斷368處;安徽省仍有19條國省道、縣道的48處路段受暴雨影響發生阻斷,全長約109.7公里。
華創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從降雨的氣象圖上可以看出,本次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基本阻擋了南北之間交通路線,對于夏季的北菜南運帶來一定的影響,或加速蔬菜價格的反彈。同時,近幾日雞蛋價格在經過前期較大幅度的下跌后也開始出現反彈。
鮮菜漲價難改全年物價走勢
招商證券一份研報認為,從歷史數據來看,洪水確實會對CPI產生一定影響,其中最主要的體現是鮮菜價格。
從目前受災各地的物價情況來看,鮮菜價格漲幅確實較大。據安徽當地媒體報道,生菜從之前的五六毛錢一斤漲到3.98元/斤,上海青、空心菜、韭菜花、黃瓜等蔬菜價格也普遍翻了一倍,如韭菜花賣到4.98元/斤。
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的陳女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好多蔬菜的價格都漲了,以前青菜是1塊錢一斤,現在都漲到2塊多了。”
“昨天我去一家餐館里吃飯,那家餐館已經不賣青菜了。餐館的老板說,青菜價格太貴,而且賣青菜的剛一出來,菜就被搶光,餐館基本上搶不到。”陳女士說。
7月5日,武漢市發改委公布,監測的20個蔬菜品種綜合平均零售價格較上周二上漲23.74%。
其中漲幅較大的品種有生菜、小白菜、絲瓜、茄子、黃瓜、豆角、青椒,價格分別為每斤4.29元、4.43元、3.71元、3.49元、2.95元、4.02元、3.17元,分別較上周二上漲54.32%、47.67%、45.49%、45.42%、34.09%、31.37%、25.30%。
據了解,目前武漢市蔬菜供應主要靠從山東、云南、廣東、廣西調運,物流和人工成本較高,葉菜類價格上漲比較明顯。
但招商證券研報同時指出,洪水推動鮮菜價格上漲,既會在通脹上行時期加劇通脹,也會在下行時期減緩通脹回落的斜率,但總的來說,洪水并不能改變通脹的趨勢。
除蔬菜以外,糧價是否變化也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
招商證券研報認為,洪水對糧食的影響并不全是負面,糧食價格與通脹整體的波動更為接近。對農作物而言,農作物受旱災的影響大于澇災。有研究表明,如果發生澇災,受旱災影響的農作物面積就會減少,從而導致農作物整體受災程度減輕。
舉例而言,1998年東北發生大洪水,吉林省當年受災面積174.1萬公頃,其中水災109.7萬公頃,旱災為7.5萬公頃,當年全省糧食產量反而創歷史新高。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7、8月是洪水因素對蔬菜價格影響最大的時期,去年同期的基數也相對較高,所以維持通脹水平三季度是全年低點的判斷,四季度后CPI有望小幅回升,但通脹高點難以超過上半年。不過,如果洪水受災程度持續加劇,最低點有可能從8月提前至7月。
周景彤認為,洪澇災害會推高CPI,但因為這種天氣的變化只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只會影響短期CPI,即7月或持續到8月的物價會受影響。洪澇災害過去以后,等到生產、交通恢復,生產量會擴大,價格也會相應下降。
“進入9月份以后,一些災區將進入災后重建,國家預算資金會有一部分向災后重建傾斜。9月份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后,會拉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拉高GDP增速,我們仍然維持3~4季度GDP增速6.7%的判斷。”李超說。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在此次洪澇災害過程中,多地發生嚴重的內澇折射出我國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的滯后。未來,隨著洪水的退去,防洪和排水投資必將成為新一輪基建投資的重中之重。按照目前的城市排水能力來看,還遠遠不能滿足防洪的要求,未來仍有相當大的投資空間,將對未來基建投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季度GDP增速或被拉低
由于洪澇災害,一些地區經濟受到損失。截至7月3日統計,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942千公頃,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
這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受災面積、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別減少6%、33%、47%、76%,直接經濟損失增多51%。
周景彤表示,這對三季度GDP會有一個下拉的影響,但是對全年的經濟形勢影響有限。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李超認為,即便汛情短期會拉低GDP增速,但基建向災后重建傾斜,又會讓經濟增速恢復。
李超表示,洪澇災害會對三次產業都有影響。對于農業來說,由于農作物受到洪澇災害,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導致產量下降;對于工業來說,洪澇災害會導致水電供應、運輸、原材料供給等很多環節受到影響,工業生產難以維持正常進行;對于建筑業來說,工地沒法正常開工,建設進度受到影響;對于服務業來說,洪澇災害會影響到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和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