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3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上海市對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推行營改增試點開始,歷經4年多的區域和行業擴圍,全國范圍、全部行業的營改增試點終于全面推開。
“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不斷推進。5月1日起,營改增將全面實施,這是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以來的一次重大稅制改革,也是本屆政府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減稅,受到民眾廣泛關注。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說,全面實施營改增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一舉多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顯著作用,既可以為當前經濟運行提供有力支撐,還能為未來發展增添持續動能。
增值稅演變歷程
增值稅是對貨物和服務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征收的稅種,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增值稅之所以在國際上受到廣泛歡迎,在于其保持了稅收中性、有效避免重復征稅、征管效率高等,我國在1979年開始試點引入增值稅制度。
“1994年的稅制改革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稅制框架,但受到當時客觀條件的制約,在流轉稅領域采取了對貨物(包括修理修配勞務)普遍征收增值稅和選擇性征收消費稅,對勞務征收營業稅的稅制安排,同時增值稅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不允許固定資產抵扣。”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
為消除重復征稅、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此后增值稅改革的主要任務集中在“轉型”和“擴圍”兩個方面。所謂“轉型”,即允許固定資產抵扣,由生產型增值稅轉型為消費型增值稅,在經過2004年東北地區部分行業和2007年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部分行業的兩輪試點后,于2009年1月1日在全國實施,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準予抵扣新購進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所謂“擴圍”,即將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從貨物擴大至全部勞務,從而取代營業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營改增,自2012年起試點實施。
“今年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包括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在內的未試點服務業全部納入試點范圍,同時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既完成了全面擴圍任務,也實現了增值稅的徹底轉型。”張斌說。
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全面推開營改增,降低企業稅負,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可以促進有效投資帶動供給,以供給帶動需求,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激發企業投資創新創業的動力。”畢馬威(中國)副主席、稅務服務主管合伙人何坤明說。
營改增為何有減稅的效果?原因在于從制度上解決貨物和服務稅制不統一和重復征稅的問題,貫通了服務業內部和二三產業之間的抵扣鏈條,從而減輕了企業稅負。
據統計,2012年至2015年前期試點累計減稅6412億元。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今年減稅的金額將超過5000億元,是本屆政府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減稅。
此次新增試點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四大行業涉及納稅人1000多萬戶,比前期試點的590多萬戶增加近一倍,營業稅占原營業稅總收入的比例約80%。可以看出,此次全面試點是整個營改增的“硬骨頭”、攻堅戰。
那么,如何實現全面實施營改增“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目標?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設計試點方案時,按照營業稅稅負平移的方法測算確定了各試點行業的適用稅率;同時,對4個行業原稅收優惠政策原則上予以延續,對特定行業制定了過渡性優惠措施。通過一系列政策安排,總體可實現所有行業全面減稅、絕大部分企業稅負有不同程度降低。
而制造業、商業等原增值稅行業,以及前期已納入試點范圍的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服務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因四大行業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可抵扣進項稅額增加,稅負也會普遍下降。
為未來發展增添持續動能
“營改增作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其對改革的影響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體性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全面實施營改增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僅能夠大大減輕企業負擔,還可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拉長產業鏈帶動需求擴大、創造現代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加就業崗位。
由于增值稅在設計理念上克服了重復征稅的問題,“中性”成為這一稅種的重要特點和優勢。稅收中性原則,其內涵是國家征稅使社會付出的代價以征稅的稅額為限,不再讓納稅人或社會承擔額外的負擔,稅收不成為影響資源配置和納稅人決策的因素。
劉尚希認為,營改增使我國流轉稅的稅收中性特征進一步強化,降低了稅制對市場產生的扭曲性影響,企業不再有為避稅而選擇“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結構,也不再有購買服務不能抵扣的后顧之憂,從而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這一方面細化了產業分工,拉長了產業鏈,另一方面,也解除了因重復征稅而對服務業帶來的稅收抑制,同時,也擴大了服務業的市場,可促進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
營改增試點開展以來,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增強了企業經營活力,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作為已經納入營改增試點的企業,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主動順應稅制變化,轉換動力、優化結構,合理降低銷項稅率,全面提升抵扣水平,實現了降低稅負、提升管理、促進發展的預期目標。“公司收入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以流量、互聯網應用為代表的6%稅率的收入占比由2013年底的60%上升至2015年末的71%,增值稅稅負因此降低了0.5個百分點。”該負責人說。
“稅制統一、稅收中性、稅負減輕,促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相互融合發展,激化市場主體活力,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歸結起來,就是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劉尚希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營改增是一場艱辛的攻堅戰,應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難,促進改革順利落地,實現改革各項目標,為應對經濟下行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