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矛盾提出來的,是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
當前的突出矛盾表現在經濟總量與結構兩方面:既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深刻凸顯出了結構性矛盾。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調整產品結構,而且要調整企業結構。
概括起來,我認為中國經濟的關鍵是4個字:改革、結構。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很明確,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和去庫存相輔相成,而去杠桿,就是在去產能和去庫存的同時,使企業包括地方的債務狀況不再惡化,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三個“去”雖然密不可分,但也需要處理好彼此之間的矛盾關系,既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又不至于留下“后遺癥”。比如,在實施“三去”過程中,政府尤其要關注社會就業問題,企業對職工也要進行妥善安置等,否則就會留下后遺癥。
降成本和補短板在結構性改革中舉足輕重,減費降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這些都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補短板,對于供給不足的領域,如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就是要提高供給能力、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扶貧也是補短板。截至2015年底,我國貧困人口還有5500多萬人。對這5500多萬人,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往我們的扶貧脫貧工作范圍較大,比如集中連片地區、大范圍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今后在繼續實施這些措施的同時,對仍處于貧困狀況的5500萬人口尤其要突出“精準”二字。
“雙創”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改革進一步突破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其次要解決好創業者面臨的資金、技術和信息等障礙,以及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問題。國家要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同時推進金融改革,幫助創業者解決資金困難,通過孵化器、眾創平臺等解決技術和信息不足問題。全社會要形成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鼓勵創新、創業,應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此外,“雙創”不僅體現在科技、經濟領域,還體現在行政、社會等其他領域,它不僅是“草根”的事,也是“精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