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INCJ計劃,夏普的所有技術都將保留在日本國內,其業務將會重組,其中液晶面板業務將會和INCJ操控的“日本顯示器公司”進行合并。此外,INCJ也計劃收購東芝公司的家電業務,未來東芝和夏普的家電業務將會合并(據稱還包括日立公司家電業務)。
資料顯示,INCJ曾多次對陷入困境的日本實體產業進行救援和大重組。該機構持有日本顯示器公司(JDI)的部分股權,這家公司主要生產中小型LCD面板。
據稱,夏普原本打算接受INCJ的投資。但鴻海一心想拿下夏普,郭臺銘不斷提高報價,最終夏普的債權銀行和董事會選擇了鴻海的收購方案。
家電行業資深分析師劉步成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郭臺銘那么想拿下夏普,這跟鴻海的定位有很大關系。鴻海是代工企業,主要代工電子產品,如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等,而這些產品都需要用到顯示面板,目前主要以液晶面板為主,而夏普的質量是很好的,所以如果價格合適能拿下來,將會對鴻海的品牌形象有著重大提升;另一方面,擁有自己的液晶面板工廠后,生產電子產品的原材料成本也會下降,將有助于增加鴻海的業績。”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則認為,鴻海并購夏普,在技術方面將迅速拉近與三星的差距,同時也是避免三星收購夏普從而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威脅。“鴻海成功收購夏普,在業內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鴻海的業務大部分處于產業鏈低端,以代工為主,品牌影響力較小、利潤率水平較低。但是夏普擁有一流的技術研發能力,能夠有效彌補鴻海在技術研發環節的短板”。
談到鴻海今后在技術方面能否趕超日韓,賀在華表示,這還需要看其和夏普整合之后,夏普的研發能力能否得到保持。
緊急叫停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這場聯姻即將塵埃落定之際,鴻海方面又緊急叫停了這項簽約。
鴻海稱,由于夏普于2月4日早上遞交了一份新的關鍵文件給鴻海團隊。鴻海在25日當天通知夏普,其必須厘清內容,并在雙方達成公示之前暫緩簽約。外媒稱,該文件是夏普一份3500億日元的或有債務清單。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雖然表面上看,以62億美元就可以收購夏普,但實際上成本遠遠不止。因為夏普已經虧損多年,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可能夏普的債務比鴻海當初想象的還要多,鴻海必須考慮清楚,未來可能難以消化夏普的沉重債務。”
梁振鵬表示,目前的情況可能是,鴻海想跟夏普現在的股東去商議這些債務誰來承擔,承擔多少的問題。
劉步塵也認為,夏普披露的信息對它的財務表現可能讓鴻海出乎意料。
本月初,夏普發布去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夏普2014財年(至2015年3月)凈虧損2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8億元),2015財年前三季度(2015年4至12月)凈虧損108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其中反映主營業務收益的營業利潤為虧損290億日元。
這無疑為這筆交易的結局蒙上陰影。畢竟,“悔婚”的事兒,鴻海對夏普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早在2012年,鴻海曾與夏普達成協議,準備收購后者9.9%的股份。但是由于業績未達預期,導致夏普股價暴跌,郭臺銘在第二年放棄了收購夏普股權的計劃。至此,夏普高管對郭臺銘失去了信任,不愿再合作。
而此次,為表誠意,郭臺銘最終把收購夏普的金額提升至7000億日元,并承諾若鴻海“悔婚”,將賠夏普1000億日元違約金(約合57.9億人民幣),這讓夏普大為動心,最終接受了鴻海的“示愛”。
如今鴻海的意外叫停讓人不免擔憂歷史重演。畢竟,在鴻海的投資者看來,高價收購夏普并不是一件好事。
“過去十年都是液晶的時代,但如今,一部分液晶正在被更薄、更清晰、對比度更高的OLED取代。在這樣的趨勢下,投資者擔心鴻海花高價收購夏普,是否對未來產業的判斷落后了?投資人看的是未來,雖然目前來看,液晶的占比遠遠高于OLED,但從長遠看,確實值得擔憂。”劉步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