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東方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
要點:
(1)信貸井噴而M2平穩,說明信貸派生M2剛好彌補了外占流失的M2;
(2)廣義信貸投放了約3.06萬億元的M2,并有其結構特征。
今日公布1月金融數據。其中,當月信貸投放2.51萬億元,令人乍舌。
此前,網路上出現傳言,央行對銀行們在1月上半月就投放高達1.7萬億元的貸款表示不滿,提醒銀行們回去好好反思。當時我們曾以為,銀行們會回去好好反思,控制信貸投放。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下半月又猛烈投放了8000億元,從而使全月信貸達到2.51萬億元的天量。央媽為何沒有干預?
愚鈍如我,未必能準確揣摩央媽心思,但仍然可以提示一些痕跡。
(一)信貸井噴而M2平穩
我們在此前的報告《告別M2崇拜》中,我們預計2016年M2增量達到13%。而今日公布的M2增速比我們的預期高出一個點,達到14%,但整體上看還是比較平穩的,未嚴重失控。1月末M2余額為141.63萬億元,當月新增2.4萬億元。
延續我們長期使用的分析方法,M2的來源大致有三項:
(1)外占投放(或收縮)M2;
(2)信貸投放派生M2;
(3)非信貸渠道投放派生M2。
后兩項統稱廣義信貸。

外匯占款變動是一個相對外生的變量。央行會結合外匯占款變動情況,主動調節“廣義信貸”數據,從而保持M2平穩。
我們再觀察1月數據。當月,央行外匯儲備下降994.69億美元,那么大致會回收6600億元左右的M2。
信貸投放2.51萬億元,基本上全部形成M2。
因此,可以倒算出來,其他非信貸渠道(債券、非標等)投放了M2約5500億元。

簡言之:央媽為實現M2的平穩增長,在外占下降導致收縮M2的情況下,適度加大了廣義信貸的投放。
這樣一想,我們覺得2.51萬億元的信貸投放,也就不那么離譜了。
甚至有可能,是央媽觀察到外占流失的情況后,態度生變,允許銀行們多放貸款,從而保持了M2平穩。
(二)投放結構是關鍵
雖然為了保持M2平穩,2.5萬億元的信投放是合理的(整個廣義信貸則是3.06萬億元),但不是這樣就沒事了。信貸投放結構也很關鍵,因為不同的信貸結構意味著不同的群體拿到錢,代表了社會融資融資是否得到良好滿足。
從信貸結構上看,結構如下:
(1)個人短期:1292億元(量大,但不算離譜);
(2)個人長期:4783億元(去年年底房子成交量大,帶動按揭);
(3)企業短期:4522億元;
(4)企業長期:10600億元;
(5)企業票據:3719億元(票據風險事件曝光導致票據貼現利率高企后,有些銀行可能會大做貼現賺錢);
(6)非銀金融:-406億元(很小,忽略)。
比較超預期的就是企業短期、長期貸款,可能的原因包括:
(1)季節效應:銀行年初集中放款,為了更多盈利。今年的銀行,一是擔心繼續降息,二是盈利壓力比往年更大,所以更加愿意年初沖貸。但該因素解釋不了這么大的增長;
(2)變換幣種:美元升值,企業們償還美元貸款,換以人民幣貸款;
(3)政府投資:國家各種項目陸續開工,帶動信貸增長(反映為較高的M1);
(4)非標回表:信貸額度考核弱化,非標回表(但該因素會導致非標少增或下降)。
我們認為政府投資可能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項目建設過程中,信貸投放可能會有一定的持續性。這意味著拿到貸款的多是政府平臺、大型國企等。而票據貼現增加,也意味著一部分中小企業拿到了錢。
另外,廣義信貸中還有5500億元的非信貸投放。結合當月的社融數字來看,新增委托貸款2175億元、新增信托貸款552億元、新增企業債券4547億元。三者合計7200多億元,不是全部會派生M2(只有銀行自有資金購買或間接購買債券,才會派生M2),只能派生一部分,因此派生M2的量會小于7200億元。因此5500億元的量,雖沒法準確但無顯著異常。
因此,廣義信貸派生M2為3.06萬億元,并形成了上述融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