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文章尖銳地指出,有人認為中國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低0.5%會向市場釋放8000億元人民幣,但如果外匯流入變成流出,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隨即調低,就不會出現所謂的8000億,因為這筆錢從頭到尾都在市場內。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有一則新聞指出,有人認為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低0.5%之后,各家銀行儲備將減少,向市場釋放的資金將達8000億元人民幣。
就別管這話是誰說的,因為陸港兩地很多人都這么說,但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實際的情況吧。
首先看看內地掛件制造商的情況。這些制造商生產的掛件在海外的銷售額,高于他們在海外采購掛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開支。
于是他們手上有了多余的美元(一定是美元)。這些美元不能用于國內采購或投資,因為國內一切都以人民幣計價。無論是公司還是自身,也沒什么需要在海外購買的了,而他們每人就有三輛法拉利。
因此,他們開始搜索愿意以人民幣兌換美元的人。但這種人真的不好找。
中央政府禁止人民私下交易外匯,內地民眾似乎也不愿意這么做。例如2007至2010年間,國際收支的外匯流入年均為4500億美元。
事實上,制造商若將手上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就只能求助于國家,讓國家央行──人民銀行進行兌換。
若只是偶爾兌換一兩百萬元,對人民銀行來說當然不成問題。但若每年達到數千億元,情況就大不同了。人民銀行哪里去找來那么多人民幣資金?
答案是銀行劫匪的經典對白:去銀行。錢就在其他銀行里,人民銀行可以向它們索取。
但人民銀行可不想在光天化日之下以銀行劫匪之形象示人,于是它給這種“打劫”行為冠上一個名號。
人民銀行表示必須維持貨幣秩序,因此推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銀行每接受100元人民幣存款,就必須將6元撥歸央行作為特別儲備,銀行不得動用。
至少這是2000年的準備金率。此后該比率持續調高至達21%。在高峰時期,儲備金額合共29萬億元,也就是29,000,000,000,000元。沒什么大不了的。
若要全面了解情況,不妨看看以下說法:法定準備金率屬于舊式貨幣控制方式,僅有幾個國家采用,而且比率一般低于5%。 21%是一個很高的比率,一般情況下會令一個經濟體停滯不前。
但內地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因為這筆資金并非真的用作儲備。人民銀行會迅速將資金重新釋放到市場,買入大量流入的美元,然后將美元存放海外,作為外匯儲備。
因此,整個過程對貨幣市場的影響為零。這些資金從未離開市場,只不過通過人民銀行之手再度回歸市場而已。
我們因此知道:如果外匯流入變成流出,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隨即調低,就不會有8000億元人民幣像變魔法般突然流入市場,因為這筆錢從頭到尾都在市場內。 (文章來源:南早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