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評論文章指出,中國需要擺脫對奏效不顯著的貨幣政策依賴,必須開展真刀真槍的改革,而不是像他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那種修修補補。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按照中國的干支紀年法,2016年是火猴年,這應該會為商業和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即便是奉行無神論的中共,也應該留心這一上天的警示征兆。在經歷幾十年飛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以購買力計目前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中國依賴投資、靠信貸助推、注重出口、以低成本制造業拉動的增長模式已走到了盡頭,這一點即便是對最樂觀的觀察人士來說,也已是非常清楚的事實。樂觀主義者指出,由于復合增長的原因,今后五年每年5.6%的增長,將相當于過去五年每年8.6%的增長,以及過去10年每年11%的增長。他們還指出了相關證據,顯示在中國的增長開始更少地依賴采礦、更多地依賴餐飲之際,中國出現了期待已久的從制造業和重工業向服務業和消費的轉型。
自2014年以來,服務業的增長主要來自房地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換句話說,盡管貨幣政策的寬松已吹起新的資產泡沫,實體經濟仍在繼續放緩。2015年,在夏季的大規模崩盤之前,滬市的市值翻了一番。長期以來被認為經濟管理能力超凡脫俗的中國領導人,先是在股市上漲時為泡沫加油鼓勁,后來又試圖通過將減持股份認定為非法、施加交易限制和啟動大規模購股計劃,抵擋市場下跌的勢頭。
這一舉措并未奏效,在今年即將過去之際,中國精英作為經濟舵手的可信度,看起來遠遠低于幾十年來的水平。盡管自2014年11月以來,中國已六次降息,投資卻一直在下滑。這一局面最明顯的受害者,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巴西和澳大利亞等以大宗商品出口為主的經濟體。今年中國對煤炭的需求將出現15年來的最大跌幅,對鋼鐵的需求將出現20年來的最大跌幅,對水泥的需求將出現25年來的最大跌幅。
這種局面短期內不會緩解,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將需要多年時間,才能消化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建筑和投資熱潮中積累起來的過剩產能和債務。多數投資的資金都來自國有銀行提供的借款,而即便大規模債務積累已令中國成為全球負債最重的經濟體之一,眼下中國的總體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仍在攀升。
中國需要擺脫對明顯已不再奏效的貨幣政策的依賴。必須開展真刀真槍的改革,而不是像他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那種修修補補。這一改革應首先包括讓產能過剩行業里的虧損企業破產的明確決心。其次應該做的,是分拆臃腫的國企,打破他們在許多重要行業享有的壟斷地位,然后再對國有銀行體系中壞債的真實規模進行如實統計。(文章來源:FT中文網)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