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余木撰文指出,按照“十三五”規劃(2016至2020年),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這個小康夢能圓嗎?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掌文件起草小組 習圓小康夢
新華社昨天授權發布上周四(10月29日)中共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習近平作為這份文件起草組長(另兩名副組長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常務副總理張高麗),從文件披露的內容來看,他是下大決心圓這小康夢呢!
“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要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即內地經濟總量要從2010年的大約40.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倍增到2020年的80.3億元,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要從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須同步于2020年翻一番。習近平就是要進行這項偉大的、涉及13億人的小康工程。
按照“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這200多字的路線圖雖然十分簡潔,但卻揭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習近平認為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的重要動力來源。
年均增長6.5% 經濟需有新引擎
以新型城鎮化規劃為例,就是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內地區域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新型城鎮化孕育著巨大市場需求。2014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7.49億,城鎮化率54.8%;倘若剔除在城鎮居住6個月以上的2.5億左右農民工,以及隨這些農民工遷徙的家屬,城鎮戶籍人口實際上只有5億左右,占總人口比例36.3%,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亦為36.3%。
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這需要每年城鎮化率提高1.3個百分點,大約為1,600多萬人,城鎮化率的提高,涉及大量的人口遷徙,土地的需求,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投資,在在為中國經濟增長加添動力。
1億人城鎮化 拉動消費樓市
“建議稿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绷暯皆谖逯腥珪P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時透露了這項戰略意圖。他認為,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意義重大,從供給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看,對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一葉知秋,從提高城鎮化率這個戰略意義來看,習近平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可算一環扣一環,但其中短板不少,諸如內地投資需求放緩,消費需求僅平穩增長,形成新的市場空間需要一個過程。
尤其是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條件下,資源安全供給、環境質量、溫室氣體減排等約束強化,在在壓縮經濟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