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臻撰文指出,就股市而言,從博弈角度看,供給側改革涉及的行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需要進行供給壓縮的嚴重過剩,處境艱難的行業,有色煤炭鋼鐵等。一類是政策積極引導扶持的醫療,養老,工業4.0,新能源汽車等。大家都知道股市是一個講究預期的地方,從預期兌現角度看,顯然增加供給領域的炒作至少已經階段性完成,而減少供給領域則還沒有完全得到體現。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供給側改革上周成為熱門詞匯,多次出現在最高決策層的公開表態中,我們首先來普及下側供給的概念。經濟領域描述中用來描述政策制定者施政的兩個側重點:“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
如果側重需求管理則:經濟刺激模式以拉動需求為主。當經濟出現下行,政策制定者往往使用擴大財政投入,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或直接或間接地刺激消費投資偏好,提振需求。
最明顯的就是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拉動GDP的增長。一些常見的措施主要在稅收、國債和發行貨幣方面。
要運作這個機器可以通過發行貨幣來控制節奏,或者依靠稅收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還能通過借債來籌集資金。
如果側重供給管理:就是要提高生產力,降低經營中產生的各種摩擦成本,這個詞在經濟學界卻不陌生,它的背后是供給學派。
這個學派的鼻祖薩伊提出了“供給創造需求,產品是以產品購買。”供給學派主張打破壟斷、減少管制、減少稅收,尊重市場。
就目前的宏觀經濟而言,實施供給側改革主要焦點在于消化過剩產能,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及經濟結構性改革。就本質而言,供給的改革兩條路,一個是壓縮和化解過剩產能,主要體現在諸如鋼鐵,有色,煤炭,化工等傳統行業,去年熱炒的一路一帶其實就是很好的產能輸出模式。
當然,壓縮和化解過剩產能,顯然不能只靠輸出一條路。煤炭有色鋼鐵的價格已經跌到歷史低谷,企業自發性的限產早已經出現,但大規模的壓縮產能行為仍然需要政府來做合理引導和扶持。
走過這個最煎熬的階段,活下來的企業就是未來行業的王者。而這里面的博弈機會其實已經出現,只是時間和空間無法確定。
第二條路是增加供給,即對目前供給不足的領域加大供給力度。最典型的就是醫療、養老,看病難看病貴,養老難這是老問題,供給不足是根本。而之前市場曾熱潮的工業4.0,新能源汽車其實也是增加高端清潔供給的體現之一。
就股市而言,從博弈角度看,供給側改革涉及的行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需要進行供給壓縮的嚴重過剩,處境艱難的行業,有色煤炭鋼鐵等。一類是政策積極引導扶持的醫療,養老,工業4.0,新能源汽車等。
大家都知道股市是一個講究預期的地方,從預期兌現角度看,顯然增加供給領域的炒作至少已經階段性完成,而減少供給領域則還沒有完全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