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證監會已經注意到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的差異,但是否會落實在具體的《辦法》中,他們還要看未來是否需要。”參加證監會討論的人士說。
私募從業者算什么
而對于從業人員,該按照哪個標準進行監管?如何既能保證資金的合法自由流動,又要用防火墻防止利益輸送?
新思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廣斌說:“《辦法》說‘不得將其固有財產或者他人財產混同于基金財產從事投資活動’,這讓我們很為難。這么多年來,私募產品全部是兄弟朋友一起做的,信用非常好。我們先做信托,然后再做專戶、親屬、個人的,利益輸送是不存在的,本身是一種私募的不同。”
“例如我有這20年的信用在里面,這幾年市場那么困難,投資人一般都是一個不走。是這種信用關系,如果做大了,類似公募化,大家都合適,因為那是職業經理人。而我們本身也是財產擁有者,如果把這條框上去(指‘不得將其固有財產或者他人財產混同于基金財產從事投資活動’),大家都動不得了。”韓廣斌說。
如果進一步設定,那么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算不算證券從業人員?
天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康曉陽說,“到底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算不算證券從業人員?這(指此次《辦法》)是一個管理規定,但是上面還有證券法等更大的條例,如果這不界定,后面很多事情就不好定了。”
業內人士分析,“證監會本來考慮都應該屬于。但是后來他們進一步研究,考慮到股權基金和創投基金還是有它的特殊性,所以雖然按照證券基金法,搞私募基金必須有從業資格,而且必須加入協會做會員。但是股權創投基金沒有辦法,來做同樣的要求”。
“目前對于非正規的基金就不再搞行業資格考核,也不要求強行加入協會了。相應的,對于這類基金的從業人員,證監會說他們今后也可以考慮不把這類人理解為證券從業人員。”該人士表示。
誰有資格投資私募
能否成為投資者?這將由投資者自己審查自己,當然,風險也由自己承擔。
證監會在征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中,規定合格投資者的最低門檻是:對于個人,金融資產必須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對于單位,凈資產必須不低于1000萬元。同時滿足的條件是,不論單位還是個人,對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都不能低于100萬元。
這個要求比目前市場上的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者標準要高。證監會解釋,提出高標準主要是為了避免“非法集資”,“合格投資者標準過低容易將不具備風險識別能力和承擔能力的公眾投資者卷入其中,進而引發非法集資”。
“實際上,監管者只希望保證不要出亂子,用個人資產、收入來防止對風險認識不到位的投資者,而并不是不想讓其他人投資。其實說到底,就是投資私募基金的人,必須有對風險的清醒認識。”股權基金業內專門研究公共政策的人士告訴記者。
而對于從業人員,他們更關心的不是投資者要有多少錢,而是自己怎樣履行風險監控的義務,而在此次《辦法》中,證監會更希望是投資者自己評估自己,而不是由私募基金來判斷。
據參加證監會意見征集會議的某基金董事長介紹,“以后私募基金只需要向投資者發放一個問卷,他看完問卷以后經過比對,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投資者,由投資者來簽訂一個承諾,說對這個基金風險有識別能力、承受能力,就可以了”。
那么,私募基金怎么宣傳和推介呢?既然不能公開宣傳,私募基金有望在合法范圍內受到進一步鼓勵。“說到底是不要讓不懂風險的人來投資,其他都好說。”股權基金協會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