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3.2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萬億元,人民幣國際結算量穩步增長。與此同時,人民幣清算行從亞洲地區拓展到歐洲。專家指出,在人民幣國際化全面提速的過程中,人民幣距離成為國際主流結算貨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表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保持了較高的增速,這與海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今年以來,央行簽署的5個人民幣清算安排合作備忘錄中,有4個合作國家來自歐洲。人民幣清算行的全球布局如此迅速地走出亞洲,令不少業內人士大呼“神速”。
“近期,人民幣清算安排接連在歐洲落地著實打眼,這是龐大市場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國工商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吳斌告訴記者。
吳斌表示,隨著全球人民幣清算網絡的建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應向更深層次發展——提升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的市場地位。
數據顯示,自2009年跨境人民幣試點以來,人民幣的支付排名不斷提升。數據顯示,3月份人民幣結算金額占比升至1.62%,在全球支付貨幣排名第七,且連續數月位列前十。盡管人民幣在全球范圍的接受程度不斷攀升,但與美元、歐元等仍存在較大差距。
“要想成為國際主流結算貨幣必須得讓境外投資人愿意持有。”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表示,不過,目前中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較低,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深度不足,境外投資者傾向于利用人民幣套利,這將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黃志凌建議,監管部門需適度“松綁”,進一步放開資本項目管制,提升人民幣作為國際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的職能。
“清算-定價-儲備”是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逾越的三步走,但目前人民幣國際計價功能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短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