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產品注冊制終于落地。
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明確公募基金產品的審查由核準制改為注冊制,常規產品20個工作日內即可拿到“準生”批文,創新產品的普通程序則不超過6個月。
同時,《管理辦法》也降低了發起式基金的門檻,明確指出60日規模不足5000萬的基金產品將“另謀出路”,而基金的杠桿不能超過140%。
業內人士稱,在上述規定下,迷你基金需另尋出路,而債基的高杠桿運作也將受到抑制。
迷你基金清盤?
據《管理辦法》,適用于簡易程序的產品包括常規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指數基金、貨幣基金、發起式基金、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基金、理財基金和交易型指數基金(含單市場、跨市場/跨境ETF)及其聯接基金。不過分級基金及證監會認定的其他特殊產品暫不實行簡易程序。
“注冊制大大降低了基金產品上報、發行的時間,基金公司設計發行的產品可以更好地契合市場。但并不是沒有弊端,如此之快的基金產品放行速度,將會使得基金公司過于迎合市場而一窩蜂發行同一類型的產品。”有基金界人士指出。
此外,監管層明確了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公司要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規模不足5000萬的迷你基金。
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資產凈值不足5000萬元的超過130只,有些基金產品規模甚至不足千萬。易方達黃金ETF、國聯安雙力中小板、交銀全球資源等規模均在1000萬以內。
“有些基金產品的管理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從財務角度考慮不如清盤,但清盤對基金公司損傷太大,雖然沒有基金公司敢于清盤,都在等待觀望,希望以后清盤成為正常的市場行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深圳基金經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