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市場周刊報道,康美藥業[-0.90% 資金 研報](600518.SH)搶得優先股“頭啖湯”,計劃募集資金60億元。但與同期銀行股發行優先股后的正面反應不同,康美藥業的股價在消息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5月19日)下跌2.88%,之后股價也基本呈下跌趨勢。
統計顯示,康美藥業自2006年以來通過增發、可轉債、權證、配股、公司債[0.03%]等手段不斷進行融資,以支持公司的大規模擴張及項目投資。加上此次的優先股融資,公司共計從市場獲取175億元的資金。
伴隨著不斷擴張,康美藥業的凈利潤也隨之迅速增長,從2007年的1.46億元增至2013年的18.8億元。同期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的變化看起來也甚為合理,從2007年的1.63億元增加為2013年的16.74億元。
然而,康美藥業從市場中的融資額遠大于實際的投資支出,表2顯示,公司近7年的現金凈增加額大都為正數,導致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由2007年年初的7.08億元增加至2013年年末的84.65億元。在現金如此充沛的情況下,康美藥業仍提出了其上市以來最大的融資計劃,令人費解。
盡管此次優先股融資的用途表面上是償還短期融資券和銀行借款,補充營運資金,但實質用途是各類投資項目。康美藥業測算公司2014年的營運資金需求量為56.26億元,遠小于其2013年末的營運資金余額75.09億元,根本不需要補充。所謂的19.51億元營運資金缺口完全是由于2014年公司預計的38.34億元投融資支出造成。償還4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與銀行借款本質上也是便于將更多的現有資金投資于各類項目。
從表1中也可以看到,康美藥業自2008年以來的各種融資均不與具體投資的項目相關聯,其目的不外乎是規避募集資金賬戶的監管,以便于公司隨意使用。
與曾經在多倫多交易所上市的嘉漢林業相似,康美藥業不斷進行大量屢遭質疑的投資,且在市場融資金額巨大。盡管康美藥業的投資項目普遍存在投資規模大、周期長、資金回籠慢的現象,公司仍在非公開發行優先股預案中預測其在2014-2016年間將就11個重大項目總支出達71.8億元,僅中國-東盟康美玉林中藥材(香料)交易中心及現代物流倉儲項目的投資就高達30億元。此外,公司在2013年年報中披露其應收賬款高達17.05億元,但選擇了隱藏應收賬款前五名客戶的身份,僅以第X名客戶的方式進行披露,這也使投資者對公司主要客戶的真實身份產生了疑惑。
項目投資亂賬
2009年至今,康美藥業投資超過1億元的工程共有13個,分別是普寧中藥物流配送中心、普寧中藥材專業市場、普寧康美中醫院工程、康美(北京)藥材有限公司、吉林人參產業園、成都中藥飲片廠、四川閬中醫藥產業項目、甘肅定西項目、毫州華佗國際中藥城一期、二期項目、毫州飲片廠、深圳管理總部和研發中心項目和青海中藥城。
在公司歷年的季報與年報中,可以查閱康美藥業披露的重大事項進展情況或重大在建工程項目變動情況。表3顯示了這13個項目自2009年以來的投入金額變動。
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13個項目中僅完成了4個,分別是普寧中藥物流配送中心、成都中藥飲片廠、毫州華佗國際中藥城和深圳管理總部和研發中心。這4個已完工的項目工期均超出3年,沒完工的項目中多有工期超過3年的、投資金額也大都超過預算。而且,這些項目中,存在不少投入金額變動數據難以解釋或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況。
募集資金項目規避賬戶監管
先來看普寧中藥物流配送中心,該項目屬于2007年增發募集資金的投入項目,預算為10億元,預期在項目開始建設后的第25個月竣工。按照當時的增發招股意向書文件,預算包括7.42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及2.52億元的鋪底流動資金。其固定資產投資預算主要為3.39億元建筑與安裝、2.5億元的土地使用費及0.96億元的設備費。該項目的時間進度為,第一、第二年分別進行4.11億元、3.36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第三年投入流動資金2.52億元。
表4總結了康美藥業披露的普寧中藥物流配送中心的預算與實際投入。在募集資金到賬的當年,公司的實際投入金額就達到了3.99億元,截至2008年的累計投入金額為7.54億元。初看似乎公司的實際投資與其招股說明書中的預算相當接近。
那么這7.54億元到底投向了哪里?從公司的公開信息披露中可以清楚地進行判斷嗎?
康美藥業的年報披露,在配送中心的基建中,2007年,公司的實際投入為1.54億元,2008年的投入為1.07億元,累計投入為2.61億元。康美在2007年未有大額土地使用權入賬,而是在2008年將普寧市流沙南街道馬柵村民委員購買的位于普寧市環市南路南側、揭(陽)神(泉)線東側的土地以3.36億元的價格入賬,用于建設中藥物流配送中心。如果僅以該信息來判斷,這500畝土地的價格較招股意向書中征地費用的預算要高出8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