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價連續走低,鋼材市場需求正面臨“停漲”的風險。近日財政部發文,對78個稅號的鋼材產品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從7月31日起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業內預計,這項呼吁已久的政策落地,將有助于提振國內鋼材需求。不過,鋼鐵行業已經進入嚴冬,隨著鐵礦石價格企穩回升,鋼鐵企業盈利仍面臨考驗。
“微刺激”政策落地
7月11日,財政部發文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
根據財政部通知,首批對國內完全能夠生產、質量能夠滿足下游加工企業需要的進口熱軋板、冷軋板、窄帶鋼、棒線材、型材、鋼鐵絲、電工鋼等78個稅號的鋼材產品,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自2014年7月31日起,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對7月31日前已簽訂的合同,且在2014年12月31日前實際進口的,允許在合同有效期內繼續以保稅的方式開展加工貿易。
鋼鐵業內對于“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的呼吁由來已久。2013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取消該政策。
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曾表示,“我國是全球第五大鋼材進口國,每年有1500萬噸到1800萬噸的進口量,其中有一半是來料加工,享受保稅政策。這么大規模的鋼材免收13%的增值稅,對國內鋼企是不公平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之所以推出進口鋼材保稅政策,當初是為了促進外貿發展,吸引外資。不過,隨著國內鋼鐵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保稅政策所帶來的稅負公平矛盾凸顯。“取消保稅政策,相當于一部分進口鋼材失去免稅、手續簡便的競爭力,使國產鋼材能夠平等競爭,對冷、熱軋板無形中增加一部分市場需求。不過,這個規模尚不足國內需求量的1%。”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