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
一些地方的民主生活會也出現了形式主義的苗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語言很麻辣、表情很豐富、場面很熱烈,但是,在對照檢查時問題很多而剖析原因卻一筆帶過,相互批評時也總有那么幾條,而關鍵問題則刻意回避。“四風”問題,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還能清清楚楚,講奢靡之風就有些含含糊糊,一些干部對此解釋“這涉及個人品質,太敏感!”(7月8日《人民日報》)
紅臉出汗,這是專題民主生活會的核心要義,然而在推進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少地方的專題民主生活會那一些看似聲色俱厲甚至上綱上線的批評,看似是嚴肅認真,但就其根本來說不過是實際大于內容,變成了一場話劇,是演給公眾看的。
“八項規定前,工作上講場面,接待上講臉面,搞攀比,覺得人家都這樣,不這樣就沒有面子。”這是諸多地方常委班子或是領導干部在自我批評時說得較多的一句話,乍一看或許還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奢靡之風的具體表現,但卻較少有人能夠看出這是一句自我表揚。為何?
所謂搞攀比講臉面確實是奢靡之風,但這個時間節點是在哪兒?是在八項規定出臺以前,這樣一些違紀違規的行為都是以往才有,這也就是在說明自從八項規定出臺以后,超規格的接待早已銷聲匿跡。既然常委班子或是領導干部如此深入落實貫徹八項規定,那這能是一個問題么?這明明就是大家嚴格執行禁令的成績單嘛。
此外,“下基層太少”、“調研走馬觀花”等都是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在設計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時每每提及。然而,這一兩個詞語不過是用一種較為籠統的方式在進行自我批評,這看似指出了問題,但這不過是一種表象,根本就沒從靈魂深處去查找出原因,不過是用大而空的詞語敷衍了事而已。
總而言之,“是給人看的不是實際干的”不是應有之景,刺刀見血是我們希冀看到的專題民主生活會的成效,畢竟這樣的黨內組織生活才能真正觸及到靈魂。如若總是用如此一般的問題來開展批評,恐怕太過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