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原經濟網訊】 12月27日,平頂山市湛河區姚孟街道姚孟村村民姬桂芝的蔬菜大棚里綠意盎然,香菜、大青菜、小白菜水靈靈的。“要不是忙不過來,真想多種幾個棚。”年過半百的姬桂芝笑著說。
多年來,姬桂芝一直靠打短工維持生計,整日起早貪黑,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近年來,該區結合當地農業種植區域特征,針對留守婦女年齡大不好就業,或要照顧孩子、老人,無法走出家門創業的現實,引導留守婦女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草莓等特色種植業,拓寬增收途徑。“疫情防控期間,不方便外出打工。”姬桂芝回憶起往事感慨萬千,“區里邀請技術人員到村里開展宣傳,把培訓課送到家門口,還協調資金幫扶……”
該區本著“先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原則,多次請來專家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幫助種植戶解決生產環節中的技術問題。“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了,再也不用去外面受罪了,還能顧家,老百姓咋能不高興。”姬桂芝笑容可掬地說,自己越干越有勁兒。
近年來,該區陸續引進了紅心獼猴桃、薄皮核桃、火龍果、無籽葡萄等30余種大棚經濟作物,有效破解了過去全區農產品因種類單一而造成的滯銷局面。此外,目前該區草莓種植戶發展到30余戶,種植草莓160余畝,年創收入300余萬元。
同時,該區還積極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發展香菇種植和冬季蔬菜大棚生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據統計,目前全區各類蔬菜溫室、塑料大棚面積8000余畝,覆蓋了曹鎮鄉及多個街道的村莊,蔬菜產量喜人,特色種植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向平 武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