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日,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病毒感染、降為“乙類乙管”后,并不會影響重疾險和醫療險理賠。對重疾險而言,如果被保險人因為新冠感染引起肺部并發癥,或者其他重疾并發癥,嚴重的達到重疾條款判定標準的,便可以理賠。
12月28日,記者注意到,由人保健康推出的“健康福·終身重疾險(升級版)”(下稱“健康福終身重疾險”)在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上線。同時,該產品憑借保障時間長、范圍廣、性價比高等特點,成功入選螞蟻保“金選”。至此,已有多家保險公司的共50款產品成功入選“金選”平臺。
(資料圖片)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速減弱、居民收入預期下降、保險代理人隊伍轉型等多重因素影響,重疾險銷售持續承壓,2021年保費下滑6.7%,新單保費收入同樣出現持續下滑趨勢。在這種背景下,險企該如何尋求突圍?消費者又該如何選對重疾險?
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
近年來,重大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而年輕人健康保障意識也在提升。數據顯示,2022年在螞蟻保“金選”購買保險的保民中,80后、90后和00后用戶合計占比超80%。健康福終身重疾險的產品設計也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比如,除了按年繳費外,用戶還可選擇按月繳費,減輕了一次性支付的經濟壓力。
還有數據顯示,重疾險的保單在過去27年間共銷售近3個億,已覆蓋近2億人口,與我國14億人中具備重疾險支付能力的人口數量持平。但根據記者綜合80余家壽險公司發布的2021年理賠報告來看,重疾險賠付金額逐年遞增,占比達35%,但件均保額仍較低,大部分公司理賠金額件均都在10萬元以下。然而,受到醫療費用逐漸增長、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目前重大疾病康復費用一般需要10萬-50萬元不等,保障缺口巨大。
對此,有專家向記者表示,目前投資環境欠佳、經營成本增高,靠利差和費差經營賺取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重疾險作為險企新業務價值的主要貢獻者,不可能被放棄,但需要做好產品創新和銷售理念的轉變。
螞蟻保保險產品負責人嚴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螞蟻保來說,推出長期重疾險這類客單價比較高的產品,在重疾險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這也是平臺和合作伙伴一起不斷打磨產品的原因所在。“后面我們還會不斷完善長期重疾險產品在售前、售中、售后的閉環服務,讓我們平臺的重疾險在有好產品、好服務的基礎上,給用戶帶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
“只要站在消費者角度,以消費者為中心做產品,就一定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上海某資深保險經紀人向記者表示,站在客戶角度去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僅限于保額的匹配,也希望保險公司能夠用高性價比的方式去匹配消費者的需求,以彌補消費者的醫療支出或者收入支出。
“在服務方面也要做創新,比如讓消費者能夠找到合適的醫生,用好的方式和性價比高的方式得到治療。”該保險經紀人補充道。
重疾險選短期還是長期
對于市場上有關“醫療險、惠民保將取代重疾險市場地位”、“有了醫療險就不需要重疾險”等多種質疑聲,人保健康互聯網產品和數據負責人曾瑩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近幾年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確實影響到重疾險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可替代重疾險。醫療險的功能,是解決看病的治療費用,是對基本醫保的補充;重疾險主要解決的是醫療單據上看不見的費用,比如重大疾病之后,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輩子的康復費用。以及患重大疾病之后,個人身體的改變以及對未來預期的改變,導致收入損失的部分,讓家庭生活質量不受影響。
那么,重疾險該選長期還是短期?曾瑩指出,短期重疾險在消費者年輕的時候,保費較低。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風險越來越大的時候,保費也越來越貴,而且短期的重疾險不保證續保,保險公司有可能隨時終止其投保,很可能在消費者最需要的時候,突然買不到保險了。這是短期或者1年期重疾險不足的地方。相比而言,一份長期重疾險的保障是非常穩定的,能夠保證消費者在有風險的時候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現在的重疾險設計責任非常豐富,賠付次數較多,不會因為一次賠付保單終止,這是長期重疾險的優勢所在。同時還能均衡保費,不會因為被保險人年齡增長而提升費率。
重疾不重(北京)健康科技創始人丁云生認為,沒有完美的產品,但有完美的產品組合。每個產品,都有它適合的客戶。不管怎么樣,原則就是根據收入來定保額,即根據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來定保費,在保費預算范圍內,盡可能買到足額的重疾險,比如保額為年收入的5倍及以上,重疾險這座“高山”足夠高。在足額的重疾險之后,再盡可能保證保障長期。
丁云生建議,可以根據消費者理財偏好來推薦適合的產品。如果消費者青睞銀行定存這類理財方式,那么可以選擇長期、儲蓄、返還型的重疾險。反之,建議買定期、消費型的重疾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