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綠意盎然、花香四溢,教室里窗明桌凈、設施齊備……9月16日,在位于南陽市宛城區的第二完全學校,滿耳是書聲瑯瑯,滿眼是生機勃勃。
第二完全學校是南陽已經投入使用的8所十五年一貫制完全學校之一。該校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與南陽師范學院、南陽一中優質資源對接,實行“一校三部”管理模式,三個學部的管理和教學獨立,但游泳館、報告廳等公共設施可以共用,“明年7200個學位可全部招滿,全部實現小班教學。”
2017年以來,南陽市委、市政府以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為出發點,強力推進中心城區完全學校建設,將利用5年時間在中心城區建設20所完全學校。今年秋季學期,已有8所完全學校全面招生。
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告訴記者:“十五年一貫制完全學校的建設,不僅是有效破解中心城區‘大班額’‘入學難’的重要舉措,而且可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對南陽高質量建設大城市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南陽于1994年撤地設市,受原有城市框架限制,優質教育資源都集中在老城區,而且校園普遍狹小、設施落后,布局與數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中心城區人口急劇膨脹與有限學位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超大班”在南陽市中心城區中小學屢見不鮮。
南陽市十五小校長常春環對此感觸頗深:“一推開門,黑壓壓都是小腦袋,孩子們寫字只能把一只胳膊放在桌子上,有時候教室門都開不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南陽市委、市政府將中心城區完全學校建設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在財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硬從“牙縫”里擠出財政資金,自2017年起實施中心城區完全學校建設五年規劃,連續五年每年在中心城區新建4所完全學校。
建校難,難在資金和土地。南陽作為農業大市、人口大市,財力有限,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更為緊張。為此,該市充分利用國家投融資政策,采取多種模式進行投融資,確定完全學校建設按照“市區共建、以區為主、區建區有區管”原則,建立完善建設投入分擔機制。在土地問題上,以符合新高考、新教改、新課改為要求,超前規劃,將最金貴的商業用地、建設用地調規為教育用地,采取相對集中、科學分布的“園區化”建校模式進行布局,20所完全學校選址規模凈地均在200畝以上,為學校的高標準建設、正規化運營奠定了基礎。
南陽市市長霍好勝介紹,目前,已有8所完全學校建成并開始全面招生,剩余的12所完全學校8所已經開工興建,4所已經完成選址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到2022年秋季學期,20所學校將全部投用,屆時將新增2542個教學班、新增學位十余萬個,南陽將有效解決“超大班”“入學難”問題。
學校要“建”好,更要“管”好。南陽瞄準全國領先、省內一流的建校目標,進行了有益探索。
南陽市副市長阿穎說,每個完全學校確定一名總負責人,另設4名分校長,分別管理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從而有效避免了外行管理、千篇一律的弊端。各校堅持名校集團化辦學戰略,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鄉校”等方式,探索辦學聯盟、托管、互助等形式推進集團化辦學,擴充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校際均衡發展。“在今年中招中,剛剛投入使用兩年的第一完全學校,招生分數已經超過了市內的一些傳統名校。”
高標準的師資,高質量的教學,讓完全學校迅速贏得了家長的青睞。“新學校不僅環境好,教學水平也不比那些傳統名校差,而且就在我們家門口,接送孩子也方便。”第二完全學校學生家長侯金崗如是說。
教育也是生產力,而且是直接、高效、可持續的生產力。南陽市近110億元的完全學校建設投資,不僅直接拉動了建筑、建材、交通等行業發展,也帶動了學校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一批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城市社區也拔地而起。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有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作基礎,有全市上下對教育的重視支持作支撐,如沐春風的南陽教育事業正在勃發生機活力,終將迎來滿園碩果。(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