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區改造后,我住著肯定比以前幸福呀,畢竟居住環境好太多了!”
“幸福幸福,我今年60歲了,沒事到去樓下的鄰里驛站寫寫毛筆字,跟大家學著發抖音,可不少粉絲關注哩。”
“我也不知道啥樣是幸福,反正小區改造后吧,比以前過的得勁,有意思。”
……
隨著去年鄭州正式啟動老舊小區改造,不少“高齡”小區逐步開始舊貌換新顏。與大拆大建不同,老舊小區改造不傷筋動骨,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讓美好生活在居民的家門口升級。
老小區換新顏
位于鄭州金水區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同樂花園社區的化纖廠家屬院,至今已經有30多年“老齡”。
28日,記者走進該家屬院,只見院里干凈整潔,增設了物業管理、健身器材、籃球場、小廣場,以及垃圾分類點等。小廣場里兒童圍著滑梯玩耍,一旁的老人坐在長凳上曬暖兒,也有圍坐在一起的幾個老人邊聊天、邊擇韭菜,不時與路邊打掃衛生的保潔員問候幾句,院里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區改造后干凈整潔,我們親戚來了都說認不出來。”居民張女士,對改造后的環境十分滿意。
改造后的小區,親戚來了都不認識,住在管城回族區北三街改造片區文研路11號院的居民陳蘭英深有體會。
北三街改造片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總面積0.46平方公里,共69棟樓,3359戶居民。“我們這片改造后,哪像老小區,別說親戚來了不認識,我回來差點沒認出來。”60歲的陳蘭英之前把房子租出去,直到小區改造后才搬回來。
她說,現在這里干凈又漂亮,家門口有公園,還增設鄰里驛站,這環境住著心情好,大家都想住這。就連樓下的鄰居,也把此前出租的房子收回來,正重新裝修準備搬回來住。
老住戶過上新生活
“以前鄰居見面都問吃了沒?現在問走幾圈了?環境好了大家都出來活動,經常碰面打個招呼聊幾句。我們還組織了一個健步走,就繞著小區轉,走走渾身有勁兒。” 80多歲的路見紫荊小區老住戶郭慶蘭,雖然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說話中氣十足,習慣晚上去院里散步,沿著小區健身步道每走一圈約一公里,一般能走上四五圈。
管城回族區路見紫荊小區已有22年樓齡,共29棟樓1396戶。她說,改造前的和現在不能比,那時晚上怕摔倒,都不出門鍛煉,健步走就是小區改造后才養成的習慣。
與郭慶蘭老人一樣,不少居民隨著老舊小區改造,迎來的新生活方式。居民陳蘭英感慨:“幾十年了,沒想到一把年紀了還過上新生活。”
她說,小區改造后沒多久,我就搬回來住了,經常在門口的小公園里散步、看夜景,跟著老伴兒鄰里驛站里練毛筆字,和老鄰居們聊聊天,跟著他們還學會了用抖音記錄美好生活,已經有不少粉絲關注她。
記者從鄭州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指揮部辦公室了解到,2019年至2020年,共有1600多個老舊小區(含市內五區)納入國家改造計劃內,目前改造項目已全部開工。未來鄭州將有更多的老住戶感受到小區改造后的“新生活”。
老小區改造進入攻堅期
據統計,截至目前,鄭州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完工1000多個,正在施工的有500多個。按照相關要求,正在進行申報下一步的改造計劃。
鄭州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鄭州的老舊小區改造正在攻堅期,丞需居民廣發參與,共同形成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記者 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