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在這兩次任務中,被譽為航天員“眼睛”的“鄭大制造”面窗“飛”向太空,小小“面窗”的背后,閃耀著河南科技創新的光芒,彰顯出高校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擔當。
2021年9月25日,河南大學鄭州校區的正式啟用,百年名校立足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沃土,融入蓬勃向上的鄭州大都市圈,為省會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注入新動力。2022年1月,機關賦碼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網顯示,河南大學注冊地正式變更為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明理路北段379號,迎來一流大學與中心城市互動發展的新契機。
作為河南高等教育的“領頭羊”,鄭州在省內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中具有極高的首位度,兩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一批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以及幾十所本專科院校,匯聚形成龍子湖、高新、南龍湖、惠濟等大學城,一直在為河南省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貢獻鄭州力量。
科教興省,鄭大河大“雙一流”建設持續發力
建設現代化河南,出路在創新、關鍵在人才、根基在教育。去年9月,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放在“十大戰略”首位。近日召開的鄭州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高臺起勢,排在第一的也是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從河南到鄭州,可見“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地位之重。
實施“十大戰略”,特別是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高等教育任重道遠,高等學校首擔其責。
2017年,鄭州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河南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實現了河南省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經過5年的建設,河南兩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建設成果,辦學質量與水平、創新與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根據最新的ESI數據,鄭州大學共有13個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化學學科進入全球前1‰;河南大學實現國家科技三大獎項全覆蓋,并取得在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近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發布,河南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再次上榜。兩校表示,將在首輪建設的基礎上,面向國家戰略、重大需求、科技前沿、區域發展,瞄準“世界一流”的目標奮勇向前。
對標一流,加大投入助力高等教育起高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高校是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無論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是落實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動“雙一流”建設再上新臺階從而帶動全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都勢在必行。
如何推動“雙一流”建設再上新臺階?河南省提出,充分放權賦能,將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和“雙一流”創建高校作為改革特區,制定專項方案。同時,進一步發揮省“雙一流”建設領導小組的宏觀指導作用,協調省直部門和省轄市加大項目、資金、政策支持,形成推動“雙一流”建設的強大合力。
打造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十四五”期間,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量身定制支持鄭大、河大“雙一流”建設方案的要求,河南省擬分別安排鄭大50億元、河大25億元的“雙一流”建設引導資金。另外,省教育廳組織省內外專家院士對兩校制定的“雙一流”建設方案進行論證,分別確定預算項目資金163億元、122億元,高標準推動兩所學校“雙一流”建設提質進位。
打造“雙一流”后備軍。河南省在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遴選11個學科進入“第二梯隊”,以5年55億元的支持力度,力爭實現在第三輪遴選中新增兩到三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
除了加大資金投入,河南還將完善人才、教學、科研等評價激勵和管理機制,力爭“十四五”末,鄭州大學全國高校綜合排名進入前30,河南大學綜合排名提升20位。
《鄭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加強大院名所創新資源引進并完善機制,面向中科院系統院所、央企科研機構、‘雙一流’高校等,大力引進高端創新資源,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持續以高校平臺吸引和培育研究型人才,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加強與國內外高端教育機構合作”等目標。
強勢加盟,百年河大為鄭州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添動力
“鄭州校區的啟用,意味著河南大學已經融入蓬勃向上的鄭州大都市圈,立足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沃土。”2021年9月25日,隨著河南大學鄭州校區的正式啟用,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鄭州起航,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感慨道。
城市塑造大學,為大學提供完備的公共服務與豐富的物質支撐;大學繁榮城市,為城市打造創新高地提供科技支撐,也涵養著城市的文化與靈魂。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51所,本專科在校生249.22萬人,其中,在鄭高等院校65所,在校生119.85萬人。不難看出,全省高等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及教育人口近半都集中在鄭州。河南大學鄭州校區的啟用,不只是將百年名校“帶”進鄭州大都市圈,其強勢加盟更將為鄭州及河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再添新動力,也將為河南大學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據介紹,河南大學鄭州校區共涉及國際教育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時空大數據研究院、新型城鎮化與中原經濟區發展研究中心四個單位。河南大學對鄭州校區的定位是“雙一流”建設高端平臺,目標是建設高水平國際教育平臺、高層次人才聚集平臺、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高素質人才培養平臺、高端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對外形象展示平臺等6大平臺。2022年1月,機關賦碼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網顯示,河南大學注冊地正式變更為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明理路北段379號,不斷奔跑向前的河南大學迎來一流大學與中心城市互動發展的新契機。
科技擔當,在鄭高校深度參與
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
為進一步強化對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2021年,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相繼掛牌運營。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在鄭高校深度參與實驗室建設,書寫科技擔當。
據了解,三大省實驗室組建以來,鄭州市全力推進大院名所引進,成功引進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聲學所、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電網絡通信集團、哈爾濱工業大學在鄭州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或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鄭州輕院產業技術研究院等3家單位,被省政府命名為第二批河南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占全省50%。2021年,鄭州大學錨定“兩個確保”,落實“十大戰略”,布局建設基礎研究、戰略技術、生命科學、人文社科、開放與人才匯聚“五大高地”,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河南實驗室建設、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牽頭組建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參建神農種業實驗室。大學科技園獲批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年發布422項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6項、自科基金項目383項,科研經費超12億元,全力服務河南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鄭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鄭州將繼續高標準支持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努力爭創國家實驗室或分支(基地),重點圍繞網絡空間先進防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極端材料等領域,培育創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引導在鄭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提質增量,支持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相近的重點實驗室按要求重組,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
協同創新,鄭州市牽手“雙一流”打造高水平成果孵化器
加強校地合作,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是高校的重要職責,也是落實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責任使命。一流大學與中心城市的互動發展,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鄭大“雙一流”高校建設,鄭州市與鄭州大學開展“中心城市·一流大學”共建。鄭州每年出資2億元;鄭州大學設立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強化目標導向、過程管理和績效考核,以項目實施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在專項支持下,鄭州大學牽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河流域中原城市群重點行業固廢協同利用集成示范”等2項目。張少軍教授的鎂基新技術與材料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創復式豎罐鎂冶煉技術并研制開發專門的工藝裝備,可將鎂冶煉能耗降低20%~40%,成本降低30%左右。梁學民教授團隊研發的“鋁電解槽雙端節能技術及成套工業系統(HORRS系統)”2021年3月已成功投入工業運行,首次將電解槽余熱與城市熱網和火電機組實現互聯,綜合能量利用率提高5%~8%,噸鋁實現節能800kWh以上。單崇新教授團隊開發出雜質濃度在ppb量級的高純金剛石單晶和兩英寸光學級金剛石晶體,并研制出金剛石日盲紫外成像系統和通信系統,研究成果通過中國·鄭州雙創周活動暨重大關鍵技術需求“揭榜掛帥”,團隊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等榮譽。
據了解,截至2021年底,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已立項23項,目前項目庫已成為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器。
來源:鄭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