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河南的文旅景區,即便不是河南老鄉也能如數家珍,云臺山、龍門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園等景區早已蜚聲國內外。
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河南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2020年,即便是受疫情的影響,河南旅游業接待游客數量依然較上年出現較大增長,共接待游客7234.98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了9.09%,接待游客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而在1月18日由河南省省長尹弘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旅游產業更是位居“十四五”時期要培養的10個萬億級產業之列。
河南兩會期間,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對話多位代表委員,試圖找出未來五年河南旅游業提質發展路徑。
河南旅游景區轉型發展希望迫切
《中國國家地理》曾刊文表示,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實際上,中國歷史還把最厚重的一部分留在了中原大地。
獨特的歷史賦予了河南旅游業特殊的優勢,優秀景區往往與歷史故事密切相連、相互賦能。
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寶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裴將表示,河南旅游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眾多的歷史古跡讓河南在全世界都星光璀璨。
河南地處天地之中,南來北往西去東歸,河南都是必經之地,這讓鄭州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綜合樞紐,也順勢為河南帶來了不少的游客,也讓“賞景之余傾聽歷史故事”一直都是河南旅游業經營的重要賣點。
鏡子的另一面,這樣的模式也讓河南旅游業在創新發展方面遲遲無法獲得突破,不少景區都面臨“看天吃飯”的窘境,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
如何實現河南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成為眾多河南旅游業經營者關注的事情。
省政協委員、紫牛文旅集團董事長李新嶺認為,河南文旅行業轉型升級,需改變部分景區只停留在觀光階段的現狀,充分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讓游客旅游之后,可以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將觀光游發展為體驗游,乃至文化游、文脈游。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李新嶺表示。
實際上,在探索傳統文化新表達之外,河南還有部分景區選擇積極擁抱互聯網和時尚,奮力使景區從觀光型景區轉型休閑度假區,從門票經濟轉向產業經濟。
河南金融機構愿意保駕護航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為發展河南文旅產業、打造文旅強省描繪了清晰的藍圖。”省政協委員、焦作中旅銀行行長游翔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振奮人心,含金量高,而且非常務實。
首先,報告中提出打造鄭汴洛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建設沿黃國際旅游目的地,以全域旅游為主導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游翔認為,這些思路不僅為河南旅游發展描繪了“詩和遠方”的清晰藍圖,也為焦作中旅銀行提供了顯而易見的發展機遇。
在游翔看來,政府工作報告在提振信心的同時,也為中旅銀行接下來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新思路。未來,焦作中旅銀行將結合自身業務特色,進一步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精神,通過金融服務助力河南實體經濟發展,為河南文旅產業發展賦能。
據介紹,焦作中旅銀行多年深耕文旅行業,逐步探索“旅游+金融+互聯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次,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為河南文旅產業全局發展提出了高屋建瓴式的規劃設計,如提出組建文化旅游投資集團,設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金,以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河南省政府已經把文化旅游工作放到全省發展戰略全局中審視謀劃,這為焦作中旅銀行未來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充分的暢想空間。”游翔表示。
實際上,焦作中旅銀行一些“旅游+金融”的嘗試和實踐已經走到行業前面,與政府工作報告的部分內容不謀而合。
據透露,目前,焦作中旅銀行正與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南省文投公司)洽談合作,有望達成銀企戰略合作。
專家建議在這三個方面發力
河南省對旅游業的發展寄予厚望。在1月18日的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旅游”兩個字被13次提及,同時位居“十四五”要培養的10個萬億級產業之列。
此外,旅游經濟也是發展區域經濟、提高消費質量和打造幸福產業的重要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旅游業創新發展還面臨另外兩個變數:其一,疫情對旅游業的重塑效應還在持續,這讓鄉村游和近郊度假成為“新寵”。其二,移動互聯網掌握的流量在旅游產品創新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新的發展趨勢為河南旅游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加快了大型旅游企業業務線調整、戰略并購和非旅游抗風險業務拓展的步伐。
宋向清認為,河南省旅游業應在三個方面發力,為河南旅游從做大到做強保駕護航。其一,推進圍繞優秀景區和品牌的橫向并購,打造河南自己的航母級旅游品牌;其二,加大對新技術、新流量入口的關注力度,實現跨界融合發展;其三,加大旅游行業高端跨界專業人才的引入和合作模式創新力度,為旅游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省人大代表、云臺山風景區管理局局長馬春明的一些想法與宋向清不謀而合,“河南文旅產業要優化管理體制,深化重點國有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和用人機制,吸引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全面改善河南文旅人才儲備的面貌。”
創新發展,代表委員準備這么干
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
最近幾年,在“老家河南”集群品牌效應下,文旅產業魅力逐步被外界所認識,但面臨的困局也十分明顯。
裴將認為,首先消費者對河南的刻板印象多為文化大省,一提到河南就是少林寺,龍門石窟,洛陽牡丹等一些為河南文旅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歷史文化景區。但實際上,河南不是只有歷史文化,同時也有度假休閑的目的地,而且度假設施、體驗感也很好,這是現代人需要的東西。
站在企業角度來說,李新嶺則認為可以文旅為載體,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展示當地文化特色,并與商業、地產等有機結合。
目前,李新嶺帶領的紫牛文旅集團已參與投資開發了漯河舞陽鹽都古城項目和平頂山魯山花瓷古鎮項目,通過對傳統文化、特色商業、人文旅游三大主題形態的融合,尋根當地歷史文化,重拾文化自信,升級旅游產業,實現了商業、旅游的融合互動發展。
而根據云臺山創新發展的經驗,馬春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實現提質發展,河南旅游需要從產品、營銷、體制三個方面進行破局與創新。”
“依托河南豐富的文旅資源,進行文化產品、自然產品、文創產品、夜間產品的創新和更新,將產品與市場充分結合,與游客充分互動,使河南文旅產品煥然一新,讓產品活起來,才能讓市場火起來。”馬春明說。河南文旅產業還應打破傳統的營銷方式,進行創新的品牌營銷,精準營銷,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轉化力。(記者 吳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