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心保險總裁鐘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專訪時,用長尾理論來解釋了互聯網給保險業帶來的改變,“傳統來說,金融行業都有一點‘嫌貧愛富’,保險也是。但互聯網保險的普惠性和大數據分析,讓保險的成本降低了,可以設計出更多的、時間相對較短期的、碎片化的、大眾買得起的保險。”
作為傳統保險的從業者,鐘誠深知傳統保險業存在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問題促使他轉戰互聯網保險領域,決心籌建安心保險。
安心保險作為新成立的企業,很多業務都需要鐘誠參與其中,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的兩個小時里,不斷有人找他簽合同、談事情,他戲稱這就是創業公司。不過他還是清楚詳細地表達了對安心保險的業務規劃和未來互聯網保險發展的看法。
談改變理賠定價均與傳統保險不同
從開業至今,安心保險成立已有4個月左右,在這期間安心保險也推出了一些產品,但都比較低調,并未做過多的宣傳。
安心保險推出的這些產品,市場上都有類似產品在銷售,即便是近期推出的戀愛保險,在三八節的時候也是被保險公司大力宣傳的險種,不算是新產品。“沒錯,即使是最新推出的戀愛保險,市場上也早有類似險種”,鐘誠說,我們開發設計保險產品都是符合保險原理的,并不會特意去做所謂的奇葩險種。
“不過我們推出這些保險產品時,也是有創新的”,鐘誠直言,我們對這些市場上已經出現過的保險產品也是有一些“改造”的,只是沒有特別去宣傳這些“小心思”。
鐘誠把理賠和定價這兩點看做是區別傳統保險和其他互聯網保險企業的關鍵。
如他所言,為什么我們不能解決財險理賠難的問題?為什么不能圍繞客戶的消費痛點,做好服務工作?帶著這個理念,鐘誠對安心保險的產品設計進行了革新。
“我不希望客戶看到的是厚厚幾頁紙的投保規則,而是要明確告訴客戶需要知道什么。”鐘誠直言,安心要把復雜繁瑣的保險條款中最核心的“保險須知”、“索賠須知”拎出來,在投保首頁就呈現“怎么獲得賠償”這樣一個指引。
定價方面,安心保險引入了互聯網大數據的模式,如移動技術、大數據、云端技術等,減少定價流程,讓保險定價精細化。因為移動技術意味著存儲量和傳輸都很重要,所以要放在云端,更有彈性更精準。
“我們正在將這些內容融合到一起,建立一套系統。”鐘誠認為這套系統改變了傳統保險的定價規則。例如買盜刷險,后臺和第三方平臺合作,消費者買的同時,后臺數據支撐實時數據監測,對消費者進行選擇,評估客戶信用問題。符合就可以買,不符合不能買,這就是大數據的選擇。
而傳統保險公司在審核投保人資質的時候都是通過代理人或者銷售人員來人工操作的,這之中就存在著很多不可控因素。“我們把消費者看成好人,自己做查勘的事情,找出壞人或欺騙行為。”鐘誠稱,大數據篩選之后的才是我們想要的客戶。
看保費需要時間探索發展路徑
不可否認,安心保險的理賠理念和價格定位確實區別于傳統保險,但這些畢竟還處于初期,用戶積累和消費者的認知都有待提高和普及,也需要時間去證明。而近在眼前又很實際且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保費收入。
保監會公布的《2016年1~2月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顯示,原保險保費收入數據方面,截至2月底,眾安保險為39211.58萬元,泰康在線為171.88萬元,而安心財險僅4700元。相比于開業三年多的眾安保險,新開業的安心保險和泰康在線的數據略顯尷尬,業內也眾說紛紜、意見不一。
面對這個問題,鐘誠并沒有回避,而是坦言作為被比較的對象之一,還是希望業內理性看待這件事情。“現在,大家對互聯網保險關注度很高,也非常期待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能對這個行業做出一定的改變。目前,業內對互聯網有兩種看法,一個是過于推崇、神話互聯網保險;一個是貶低互聯網保險的發展。”
作為一個新成立的公司,鐘誠表示,互聯網保險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戰略區別于傳統保險公司,而且國外并沒有互聯網保險的概念,沒有借鑒的模板,大家對它的發展路徑也在探索中。他希望業內人士和消費者能多給互聯網保險企業一些時間,再來檢驗發展成果,“互聯網保險的客戶體驗做出成效,需要時間和積累。”
不過就近期的保費而言,鐘誠認為這個數字還算滿意。“我們是一個剛剛成立4個月的新公司,公司內部結構搭建、業務發展都需要時間。也希望通過小火慢燉,使得安心保險‘理賠從此簡單’的理念實踐落實下去。”
看行業未來將沒有線上線下之分
雖說安心保險和泰康在線的保費收入不理想,但線上買保險卻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一些平臺也在借助自己的大數據和客戶優勢開發相關產品。與此同時,互聯網保險的保費也在快速增長,市場占有率急速擴張。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發布《2015年度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稱,互聯網保險正在異軍突起,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234億元,比2011年增長近69倍。在光鮮的數據下,對于互聯網保險和傳統保險的爭論也日趨興盛,關于互聯網保險和傳統保險市場占有率的說法也越來越多,甚至有業內人士稱,未來互聯網保險可能會取代傳統保險。
對此,鐘誠認為,互聯網保險確實有它的普惠性,不僅能給一些有需求的用戶提供保障,且互聯網保險的成本很低,可以依托大數據,把低廉的價格回饋給消費者。
“傳統來說,金融行業都有一點‘嫌貧愛富’,是你有閑錢才會想到,保險同樣也是這樣,到了一定的收入階段你才有保險需求。”鐘誠表示,互聯網保險改變了傳統保險的玩法,用大數據革新了保險業務,做一單的成本和做一萬單的成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變動成本幾乎為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長尾理論。因為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保險企業可以做這種長尾責任,設計更多的、時間相對較短的保險產品,也就是大眾可以買的保險產品。這是互聯網保險的一個特色。
不過,對于互聯網保險和傳統保險這個界限,鐘誠認為不用分得特別清楚,因為現在保單的銷售會有電銷、網銷等多種業態,網上出單也是以后保險發展的潮流(90后、00后更喜歡這種便捷的方式)。“互聯網的真諦在于‘共享合作’而不是‘吃獨食’,在未來,網上出單、線上購買、賠付等會成為趨勢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