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善?!边@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扉頁上的一句話,我第一次看到時就深受震撼。很長時間以來,教師被賦予許多責任——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陪伴者、監督者……但是我們好像忽略了教師首先是一個具有獨一性和主體性的“人”,教師也會面臨著自我認同的危機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如果我們不去觀照教師的內心世界和豐富復雜的情感,總是把教師放在“工具性”的位置去探討,這不僅不利于教師自身的成長發展,也將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展開。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帕克·帕爾默帶領教師走進內在心靈的旅程,把教師自我、學生和同事重新聯結,旨在喚醒教師的職業激情。帕克·帕爾默指出,教師的教學勇氣來自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來自教師與所有教育周邊的他者建立聯系而形成的朝氣蓬勃的教育共同體。歸根結底,教學勇氣源自教師的“心靈”被看見、被觀照。想起之前在暑假實習時,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我,面對滿教室的學生內心非??謶?,根本不敢與他們對視。好在學校的老教師看出了我的膽怯,下課后他們一起鼓勵我,傳授給我他們的教學經驗。聽他們回憶自己剛走上講臺的樣子,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收獲的來自學生的愛與關心,我頓時感到充滿了力量!我想這種教師共同體對“我”內心景觀的關照,讓我與教師、學生緊密聯結,讓我能夠更好地認識教學,認同教師身份,讓我在走上三尺講臺時充滿教學勇氣,不再畏懼。
教育專家朱小蔓曾指出,教育是人的活動,是與整個人生歷程緊密聯系的活動。教學本質上就是與人相處,包括與自己相處、與學生相處、與同事相處、與家長相處,在相處的過程中,教師不斷認識自己、影響他人,也不斷受他人影響,創造自己。只有把教師的自我與周圍具體的學生與同事重新聯結,才能喚醒教師的教學激情與勇氣。只有教師的內心是打開的,是被觀照的,才能去體察和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需求。只有看見教師的主體性和教師充盈的內心世界,走進教師內心,構建基于人與人、生命與生命的課堂教學生態,才能使每一位教師在走進教室時擺脫害怕、彷徨和恐懼,保持生命的活躍狀態,從自身的內心世界景觀中選擇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教學天地的路徑,更好地激發兒童的生命潛能。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10日第13版
作者:袁培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