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對學生的文化積淀、情感熏陶、語言運用都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誦讀、想象、比較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資料圖片)
誦讀成韻
古詩詞語言精練,講究平仄,嚴于用韻,所以在誦讀中解決字音、字義的問題,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首要任務。
正音。古代有些單音節詞,兩個詞語連在一起,很像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現代漢語中,“妻子”和“衣裳”的后一字都讀輕聲;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表示穿在上身的服飾“衣”和穿在下半身的服飾“裳”。因此,詩中的“子”“裳”作為單音節詞不能讀作輕聲。此外,在遇到多音字時還應該從詩詞的格律、押韻等方面來考量,從而感悟平仄聲的交替和均衡。
明義。古詩詞中有些字義與現代漢語字義相差甚遠。比如,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葉紹翁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中,“憐”取“愛惜”之義;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中,“青春”指“明媚的春天”;等等。這些詞的古今之義或完全相反,或產生了轉移,或另有所指,如果不注意這類問題,就有可能誤讀古詩詞,難以理解詩詞真正的意思。
想象畫面
詩歌是用形象來表現的藝術,是詩人從生活中選擇、提煉出來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教師應該讓學生想象畫面、進入意境,拉近學生與詩人、文本的距離,為深入學習古詩詞做好情感積淀和背景鋪墊。
顯象。教學古詩《江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聽邊想象“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畫面,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魚戲”的具體畫面:成群結隊地游動、互相爭搶食物、從水面躍起、把嘴巴伸出水面透氣……學生抓住“戲”字,就能想象魚兒活潑的姿態,體會蓮葉與魚兒的和諧美。教學馬致遠的《秋思》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這首小令的前三句沒有一個可作謂語的動詞,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將畫面補充完整,深刻體悟詩句描述的意境。
入境。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可以抓住“相媚好”這個詞語,讓學生想象“翁”與“媼”之間有哪些對話。學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往往能說出貼近生活的話語:“老頭子,你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也該享享清福了”“孩子他娘,雖然你的臉上堆滿了皺紋,但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把生活中的情境遷移到課堂上,自然而然融入文本中的角色,用自己的話語描繪出一幅祥和寧靜的鄉村生活畫面。
比較品味
詩人作詩填詞時十分注重對字詞的錘煉,這些經過錘煉的字詞往往感情濃烈、個性鮮明、含義深刻,成為詩歌的點睛之筆。解讀詩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推敲揣摩這樣的詞語,幫助學生真正走進詩歌、理解詩歌。
比較。杜甫《春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字如果換成“落”“掉”等,意思也沒有區別。但是,“落”“掉”都不及“濺”字更能表達淚流之急、之多,以及詩人悲痛欲絕之情。教師還可以引用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經典例子,讓學生感受“綠”字的妙處。據說,王安石曾經先后試用“到”“過”“入”“滿”等字,最后才決定用“綠”字,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誦讀邊比較,討論“綠”字究竟好在哪里。
品味。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傳神地寫出了西湖的神韻之美,而要讓學生領悟這種美,就要引導學生挖掘西施與西湖的相似之處。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感受二者的相同點:西子淡妝濃抹都很美,西湖陰晴雨雪也都很美,而且這種美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本色之美。經過比較,西湖的形象就會在學生心目中更加生動鮮明、絢麗多姿,詩句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意、展開想象、體驗品味,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進而幫助學生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鐘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10日第4版
作者:趙秀紅 周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