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片葉,致富一方人。”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目前也是全球茶葉第一生產大國、第一消費大國、第二出口大國。茶作為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成為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10日在“2023中國茶品牌建設論壇”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茶科技和茶文化的不斷創新發展與協同推進,賦予了茶產業新的活力和機遇,引領中國茶產業進入品牌化發展的新時期。
新華財經記者:現在茶業離不開茶科技,在您看來今年我國的茶產業做了哪些創新舉措?
【資料圖】
劉仲華:茶的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茶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國家有茶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最近一年來主要發力在幾個方面:
一是把傳統選育過程和現有技術相結合,不斷為我們茶產業創新積累資源,實現品種創新。茶的選育是漫長過程,一般傳統過程需要30年左右,今年通過傳統的選育過程和現代分種相結合,我們的目標是選用新的品種,為我們茶的品質基因提供新的技術。
二是從栽培角度提供新的技術。在追求生態理念的發展背景下,通過現代技術比如茶樹調控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使茶葉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健康成長。
三是加工技術。我國茶產業有歷史悠久的加工技術積淀,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我們開始用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乃至智能化的技術裝備來實現替代人工,把大師的手藝用機械完成,并確保產品質量能夠實現規模化的穩定。中國茶產業要實現品牌化發展,必須要建立在標準化、機械化、制度化的基礎之上。
四是通過現代技術尤其是跨界技術,把我們茶的資源實現高效利用。目前,許多茶的產業仍停留在樹上沒有采摘下來,或者說采摘下來沒有得到很好加工利用,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所以我們要利用現代技術,提取分離茶葉里面的生物活性成分,進一步開發大健康產品,使傳統茶業通過現代技術往大健康產業跨越,實現茶的跨界。
新華財經記者: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中國茶葉的出口品質和效益全面提升?
劉仲華:在這方面我們計劃有一些舉措,比如通過機械化采摘、機械化加工和茶的拼配等,來實現茶的穩定和規模化。另外在質量安全問題方面,目前國外有著嚴苛的標準,我們必須通過科技的進步,推動我們的中國茶、中國的好茶走進全球市場。
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從幾個方面發力,第一努力降低成本,第二不斷提高品質,第三從過去的中低端產品往中高端走,第四要使口感風味符合消費者的愛好,通過這些舉措來改變中國茶的產品布局,實現品牌化的出口經營。
茶是一個消費品,今天茶飲蓬勃發展,讓消費者感到喝茶很容易,所以我們要開發方便化、時尚化、場景化消費的好茶,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另外,我們要通過數字化賦能全產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使茶葉的品質得到有效控制,能夠生產出真正的中國好茶,使生產者放心、消費者放心。
新華財經記者:如何更好地打造中國茶品牌,讓中國茶走向世界?
劉仲華:一是茶科技為產業賦能,茶文化為產業賦魂,主要為品牌賦魂。第二,科學家研究的科學知識,必須結合通俗易懂的文化手段,否則就走不進老百姓的生活消費當中。第三,通過文化傳播,尤其是茶的文化屬性,讓越來越多人因為茶的魅力和茶的文化魅力,而關心茶、愛上茶,最后推動茶消費的快速拓展。
新華財經記者:中國是茶的故鄉,在科學發展大背景下,如何利用茶業的發展來推動鄉村振興?
劉仲華:茶是一個經濟作物,它的經濟價值比較高,今天中國有接近5000萬畝茶園,每畝茶園平均收益有5000多元至6000元人民幣。我們要通過科技進步提升茶園經濟效應和茶業經濟效應,通過科技創新使資源利用率更加充分,尤其通過深加工使茶的價值得到體現。另外,通過科技化的利用,使我們的茶品牌實現增值。
在過去的精準扶貧工作中,只要有茶的地方,茶業都成為精準扶貧的手段。而且,隨著茶業龍頭企業規模效益起來,也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茶業未來一定是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茶是生態綠色產業,茶有文化屬性、健康屬性,今天我們的業態創新、文旅融合,除了茶產業本身還可以帶來更多盈利空間。所以茶是一個大產業,它的經濟空間將是越來越大。
新華財經記者:茶科技和茶文化是促進中國茶業騰飛的兩大翅膀,茶科技和茶文化將如何推動茶產業發展?
劉仲華:茶產業如同中間的階梯,左邊是茶文化,右邊是茶科技,兩翼雙驅動共同助力茶產業發展。科技的魅力是提升茶葉品質,保障食品安全,挖掘茶業功能,并且高效利用茶的價值。而弘揚歷史文化,可以賦能茶品牌,提升茶品牌價值。通過這樣的雙驅動,茶產業就能夠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它的經濟效應和文化效應都得到體現。